一、浦东开发开放为青年文化崛起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 历史创造的文化精神总是以不同于生物遗传的方式保存着,文化的沉淀、传递形成了传统。无疑,青年文化总是被镶嵌在特定的文化传统之中,但青年文化的活性在于,它的创造力是其构成体——青年代群的生命倾向所规定了的,青年文化可以说是青年人心理特征和社会特征在生命周期上的一种投射。 从深圳速度到浦东高速,改革开放二十年的实践证明:青年代群不仅是改革开放最大的受益者和最忠实的见证人,同时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直接参与者,是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最活跃的突击力量,青年文化代表了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时代方向。 经过广大建设者十年来的奋力拼搏,在浦东520平方公里的土地,已有来自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的5942家外资企业落户,总投资294643亿美元,合同外资115668亿美元;来自中央各部委、各个兄弟省市的5183家肉联企业也落户浦东,注册资金194.7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完成2754亿元;新区已完成道路总面积1000多公里,集中城市化地区已由90年代的40多平方公里,扩展到近100平方公里。经过十年艰苦奋斗,浦东开发取得了重大进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一个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的雏型已初步形成。浦东已经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重要标志。 浦东新区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以平均每年20%的速度递增,总量由1990年的60亿元,猛增到2000年底的800亿元,年均递增39.14%。其中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90年的20.1%上升到1999年的44.1%,全社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3%。1999年外贸出口已达17.6亿美元。浦东开发十年来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朝气和活力,浦东新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有活力、最有魅力和最有潜力的地区。 这些辉煌成就的取得一靠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二靠广大浦东人民的实践创造,其中浦东青年站在了浦东开发的最前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做出了历史性的突出贡献。浦东为青年的成才进步创造条件,提供舞台;青年为浦东的开发开放奉献青春,建功立业。在浦东十年开发的历程中,当代浦东青年开风气之先、领时代风骚、创千秋伟业,充分体现了青年一代在浦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现实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浦东青年的辉煌成就已成为二十世纪中国青年运动的一个最具代表的缩影和最生动的实例,从中可以折射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整体风貌和青年群体的创业风采。 二、青年文化代表“领潮”与“创新” 众所周知,在人的生命长河中,青年总是被定义为充满青春朝气和面向未来的,这是因为青年本质的最大特征是未完成性。青年的自身发展与其生命发展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反观人一生的生命发展周期,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三条曲线:(1)人的生理发展曲线;成长——平衡——衰老;(2)人的心理发展曲线:外省——平静——内省;(3)人的精神发展曲线:创造力——完成——智慧。虽说每个人在不同的发展时期,三条曲线的轨迹会不断转移,但青年文化却是“青春永驻”。因为青年文化的本性几乎总与青年代群的生命周期切切相关。 从文化的观点看,生命周期是一个与年龄相关的意义象征和价值象征的序列。在时间上青年文化总是倾向未来的。按照罗马尼亚著名青年文化学专家F·马赫列尔的观点,青年的本质具有“有目的趋向性和社会——时间的两重性”,故青年具有最广阔的未来前景和最大的前景距离。最大限度地向未来开放是青年的天性。“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毛泽东语);在青年人身上总孕育着未来文化的情感、人格与价值观。因此,青年文化即是将要出现的新的社会主体文化的雏形或预示。青年文化的“前瞻倾向”表现为两种指向: (1)“领潮”:美国当代人类学G·贝特森指出,文化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代人接受文化传统的过程又受到当时各种因素的影响,每一代人对他们自己的文化,都有一个重新发现和理解的过程。每一代人不仅学习自己的文化,而且重新结构自己的文化。青年人正处在生命周期上最自由、最富有生气的时期,相对来说,没有确定的社会归属和角色束缚,因而青年文化的价值观敢于探索,敢为人先。尤其是在当代世界一体化以及全球意识冲击影响下的青年文化,其文化意识总是本能地延伸到时代的最前沿,敏锐地感受着时代生活的新浪潮。青年文化总是以最大限度搜寻的文化信息,向世界开放,最少保守,最为活跃,它抛弃了成人文化那种一板一眼、迟缓凝重的历史接力方式,而代之以外向的、生动的和富有挑战的文化选择方式。 (2)“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青年是创新的主体。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较量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青年人的竞争,研究发现,20-30岁的青年期情感和想象力最为丰富,充满热情与旺盛的精力使青年成为最易创新的群体,而创新恰恰是发展市场经济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