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远瞩的战略目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发和开放浦东的战略决策指引下,浦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这片生机勃勃的沃土上,浦东新区文化产业“十五”规划的雄伟蓝图正开始化为动人的现实。 浦东新区的党政领导是从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高度,来做出文化产业战略决策的。过去5年,上海主要依靠投资和产业相结合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在2000年一举达到人均GDP4100美元,但是在连续5年投资总额达到2000亿元人民币的台阶上,再以增加投资来拉动GDP跨越人均6500美元的新高将比较困难。而新的增长动力在于以知识、金融和产业这三大资本的结合来找到新一轮大发展的突破口。就现代文化产业的特点而言,既可以成为高新技术成果的载体,又能依托高科技的力量扩张市场,成为沟通知识经济和大众文化消费的桥梁,并和其他产业整合成新的增长点。 有鉴于此,浦东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最大特点,就是跳出了狭义的文化圈子,从浦东21世纪大发展的全局考虑,确定了基本目标:配合浦东在21世纪前10年的战略目标,以体制创新为基本动力,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为体现浦东的综合竞争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加强对海内外辐射能力和对全国的服务能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支柱产业和强劲动力源。 怀着“敢为天下之先”的创新精神,浦东文化产业的建设者率先提出:具有浦东特色的文化产业规划,要落实在创新型的文化产业形态上,也就是说,每一个浦东优势产业都要具备"1,2,2,1"的要素:一个以上综合竞争力名列全国前列的核心企业(集团);两个以上的核心运作基地;两个以上在海内外有知名度的文化品牌;一套政府指导有力、政策法规配套、责任主体明确、市场规范活跃,产学研政银一体化推动的运作机制。这一全新的战略思路,把主体、基地、品牌、机制联系在一起,吹响了浦东文化产业新的进军号角。 跨越式的竞争思路 20年前的上海,曾经流传着一句俗话:“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那是一江(黄浦江)之隔,阻碍了浦东的经济发展之故。今天,浦东经济的飞速发展,早已使这一切成为过去。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上海大剧院、上海影城、上海图书馆、上海马戏城等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集团,以及所聚拢的人气、品牌和商机主要集中在黄浦江西岸。 相望浦西,远眺东海,浦东的文化产业该确立什么样的发展思路,又从哪里选突破口呢?浦东的建设者总结了国际上文化产业的发展经验,坚决不搞“你有,我也要有”的“赶超战略”,而要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竞争战略”,他们巧妙地避开浦西的传统文化优势,把浦西不足的文化增量部分体现在浦东,以此来形成优势互补,特别是选择兼备“三大形态”即现代形态、都市形态、国际形态的会展产业、旅游产业、体育产业、演出娱乐产业、印刷发行产业为主攻方向。这一大胆的跨越式思路获得了各方面的一致好评。 其中会展产业就是最能体现浦东特色的突破口之一,它是以经营各种会议和以商品展销及展览为主要项目的服务业。放眼世界,以国际汽车展而闻名的德国汉诺威市、以国际电影展而闻名的法国戛纳市、以国际博览会而闻名的日本大阪市,都证明会展业对于城市的发展有巨大的带动作用。上海走向国际金融、贸易、经济和航运中心的历史步伐,为浦东会展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得天独厚的良机。在整个90年代,浦东基础设施投资就达到1250亿元,继浦东国际机场、地铁2号线、黄浦江观光隧道、上海国际会议中心落成以后,刚刚完成的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一期工程投资9900万美元,成为体现国际水平的现代化博览中心。特别是1999年《财富》杂志论坛、上海市市长国际咨询会议、环太平洋经济论坛、2001年APEC会议的筹办,形成了万众瞩目、名流荟萃的局面,吸引了众多的国际媒体聚焦浦东,连浦东高级宾馆的总统套房都被预订一空,大大提升了浦东的国际知名度。 参与考察的一位外国会展专家感慨地说:从航运、交通、投资量、外商、酒店展馆五大要素看,浦东的优势极为明显,很可能成为21世纪的国际会展产业中心之一。 多元化的产业主体 有些地区发展文化产业,常常遇到这样的难题:规划制定了,但是缺少实施的主体,文化部门没有实力来做,其他产业部门又无法来做。归根结底,这一是缺少搞“大文化”的思路;二是缺少整合资源的办法。 浦东新区党政领导则以创新的思路,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在政府推动下,有科技、文化、金融、经贸、社区等多个行业共同参与的综合性工程,抓好各方面的资源整合,包括人才、资金、土地、技术、政策、品牌等。而在文化产业创造了效益之后,它所创造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又通过拓展市场、股份分红、有偿转让、产业联动等方式,提升了相关产业的综合竞争力。 浦东新区地域宽阔,有高新技术园区、金融贸易区、保税区、航空港和深水港,有“东外滩”之称的优美观光区,还有大片的农村和滨海旅游区,其经营主体也是形态繁多。浦东根据这一特点和文化市场的发展规律,统筹规划,放开空间,以强有力的措施抓好产业主体的落实。这些主体中有文化类的公司,也有非文化类的企业集团,有国有的文化场馆和主体公园,也有多种经济成分的文化实体。因为文化产业的特点之一是市场类型的多样性、消费主体的多样性、需求层次的多样性和经营模式的多样性,从而决定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政府的资金只能用于“第一推动”,起到文化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更大的投资和经营主体必须依靠社会各方面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