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15X(2001)02-0013-03 1 我国传统文化对创新精神的影响 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易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几千年来推动着中华民族的自强和奋进,体现着“强我中华”的进取精神。“天行健”是一种永恒的变化和运动的宇宙观,“自强不息”是一种永不自满,不断改革进取的积极的人生观。惟有不断创新,才能永远自强自立。 我国古代知识分子既强调勤学苦读,更提倡“存疑”创新。孟子就反对那种没有疑问的学习,他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另外,先哲们还十分强调“温故知新”,温故不仅仅是为了巩固已获得的知识,更重要的在于“除去旧见,以来新意。”这种敢议敢论,勇于创新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战国时代,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观点纷然并存,针锋相对。这种“百家争鸣”的盛况造就了那个时代学术发展的勃勃生机,也使中华民族充满了生机。 遗憾的是,后来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创新精神越来越少,限制、压抑创新的因素占了主导地位。 (1)传统文化中的保守倾向。董仲舒提出“天不变,道亦不变”。孔子教导人“乐天知命”,并且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述就是继承,作就是创造,孔子只重继承而不重创造是一大欠缺。这导致了所谓“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观念影响甚广,成为保守者的行动指南。虽然有的学者指出中庸之道的实质是“用中”,提倡不偏不倚、过犹不及。但现实中它导致了不提倡冒险、开拓、进取精神的后果。所谓“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等都告诫人们不要冒尖,甘居中游。久而久之,使人养成了怕出名、怕变革的心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谤之”,自己不进取,还反对别人出头,反对别人变革,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东方式妒忌”。 (2)传统文化特别重视礼教,强调等级隶属关系,正所谓“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这使得人们非常注重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这一方面产生了极强的“身份意识”,另一方面,也使社会成员注重外在的道德礼仪规范,从而放弃自我心中的愿望,表现出自我克制、自我顺从的人格特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不敢有超越常规的举动。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极大的桎梏,哪里还谈得上改革创新呢? (3)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宗法家族社会,其基本特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准,依据亲属关系和人伦秩序构建起家族、社会的整个体系。“家—家族—宗族—社会—国家”成为一张巨大的网络,而每个人则成为网络上的一点。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模式和心理特征又表现为极强的“关系意识”。由于深知这张网的重要性,所以人人力争维护这张网的稳定。在这种情况下,遇事往往强调集体的作用,不提倡和鼓励个人性质的英雄主义行为,反对自我表现,往往将杰出人物淹没于群体中。这也使得许多人缺乏个性,缺乏创见,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集体主义也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4)中国传统文化崇尚“重义轻利”,孔子便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谋道不谋食”。有为之人只图仕进,形而下的小人才去从事经济活动。这样便人为地把“义”和“利”对立起来,“不言利、羞言利”,直到今天还在许多企业领导人的观念深处产生影响。使他们带着一个似是而非,且界限并不十分明确的“义利”标准,不敢放开手脚,大胆创新,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生怕被人指责为“见利忘义”。 (5)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有封闭性、单向性和趋向性的基本特点。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它有其优点:抽象、概括和综合能力较强,注重领悟。相对应,它的不足在于:实证能力、具体开展能力较差,外向进取性不够,不注重分析,不够精确。因此,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中笼统的整体直观也有待于思维的精确化,如果只重笼统的直观的领悟,而不是通过科学实验、概念分析和理性表达来把握对象和真理,只重“意会”不重“言传”,那么,就会不利于科学创新和社会的进步。 2 日本文化对创新精神的影响 日本与中国同处于东亚儒家文化圈,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它们的文化模式有相似之处。但其价值观与中国伦理思想体系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中国文化以“仁”作为伦理的中心,以“礼”作为维持整个社会运转的准则和判断标准。日本不同,它伦理的中心是“诚”,而维持整个社会运转的准则是“忠”。美国当代著名文化学家本尼迪克特在她对日本的著名研究报告《菊花与刀》中对此作了详细描述。 日本的文化模式与中国的另一个显著区别在于,中国历来以天朝大国自居,曾创造过灿烂辉煌的文明,具有惊人的自信心,因此在自我封闭的文化圈中盲目自大。而日本则具有一种很强的“岛国意识”,由于常常受到火山、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民族忧患意识很强,这就引发了对安全感的强烈需要。同时也使得日本民族能够接受外来先进文化。历史上,日本曾以先进的中国文明为师,汲取其中的精华。而1860年的“明治维新”,为日本的强大找到了正确的道路,通过对外开放和向西方学习,建立了开明专制有进取精神的明治政府。而整个社会更是进行大规模的文化转型,倡导“和魂洋才”、“脱亚入欧”,汲取欧洲文明的精华,使社会步入现代化的轨道。二次大战后,美国占领期间对日本进行的民主改革,把日本人民的创造力从专制政府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日本在短短的几年里从一个集权主义国家变成了民主国家。在自由和民主的环境下,日本人民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毅然大量吸收美国的资金和科技,更是把先进的美国管理方法加以改造,使其符合日本的实际,创造了经济腾飞的奇迹。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说,日本文化是一种耻辱感文化,而日本人却将耻辱感转化为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