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803(2001)01-0006-06 在英语语言中,“文化”是最为复杂的一个词汇。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文化指的就是艺术,有时也指“精英文化”(high culture),如,音乐,绘画,雕塑和舞蹈。据此,有文化的人往往是指那些受过高等教育,通晓上述艺术门类,经常观看歌剧、戏剧和芭蕾,经常阅读诗歌并购买绘画作品的人。 然而,在有些人类学家和学者们看来,文化的概念并非仅仅局限于此。他们认为,文化几乎无所不包,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现象如:早晨的洗漱,夜晚的投宿,电视上的奥林匹克节目,以致于谈婚论嫁,等等,都可以看成是文化现象。有人认为,文化几乎与民族没有多大的区别,人们在谈论一个民族时,实际上是在谈论这个民族的文化,例如,法兰西民族和法兰西文化,日本民族和日本文化。有人甚至还会在民族文化中再细分出若干个种族文化(ethnic culture)来,如:土著印第安美国文化,非洲族裔美国文化,亚裔美国文化,等等。 尽管“精英文化”的定义与人类学的定义大相径庭,但二者的焦点却都集中在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上,例如,音乐或婚姻仪式等。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定义则强调,文化作为一种载体,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特定的文化视角去看待人生,独特的方式去理解世界。例如,土著印第安人长期以来一直对“母亲地球”敬畏如神,这是他们的文化视角使然。相反,大多数白人从一踏入这块新大陆起就认为,大自然只不过是开掘利用和度日安命的工具,人类从中可以伐木,采矿,甚至进行核裂变实验。很显然,他们的这种文化视角与土著印第安人的文化视角相去甚远。应该指出的是,这两种关于“文化”的定义并不能穷尽所有的“文化”定义。实际上,我们也大可不必试图去寻找一种绝对权威的文化定义。因为不同的社会观点和政治观点会给出不同的文化定义。[1] 一、关于“文化和社会”的争论 “文化”一词早在1800年前的英国就出现了。那时,“文化”一词主要是用来描述农业活动,如,播种小麦,栽培玉米等。后来,“文化”一词又延伸到社会活动中,成为新兴工业资本主义是否会影响英国形象争论焦点的一个方面。有些社会观察家开始担忧,认为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会给他们所推崇的文化带来灭顶之灾。因为,在他们看来,“文化”一词有时是指传统的生活方式,有时指的则是艺术。 保守的观察家们批评责难工业化,因为工业化摧毁了以土地和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旧有的、贵族的生活方式,而工业化主要是在工厂、城市和银行等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激进派甚至认为,工业发展就是剥削新的劳工阶级。保守派的争论焦点则是捍卫摇摇欲坠的贵族生活方式。激进派进而抗议示威,反对让工人们在恶劣的工作环境下加班加点,过着压抑窒息的非人生活。激进派甚至预言,如果赋予这些新的劳工阶级以教育的权利,他们将会行使自己应有的权利并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从而不再会被呼来唤去,甘受奴役。相反,这些新的劳工阶级将会开始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开展新的文化活动。 这场争论就是有名的“文化和社会”(Culture and Society)的论争。在这场论争中,“文化”一词和艺术、工业、民主以及阶级之类的词汇联系在了一起。在19世纪的英国,保守派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贵族学者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他提倡“个人完美成就”文化观。[2]随后不久,这场争论又变得复杂起来,因为,无论是保守派也好,还是激进派亦罢,二者对工业化的批评责难有时是相互重叠的,都声称要提供一种解决社会突变或剧变的调和方案。在保守派们看来,只需将旧有的方式翻转过来即可达到这种调和;而激进派们却认为,只有通过发展更多的民主才能达到这种调和。由于保守派们一直认为工业化毁灭了他们有价值的生活方式或文化,所以,他们不仅对工业化大加鞑伐,甚至还对激进派提倡的民主攻击责难。保守派担心,一旦大众阶层执掌政权,所有的“文化”,所有传统的、贵族的生活方式,包括其艺术精神都将会葬送在他们的手中。 在19世纪下半叶的美国,“文化”一词具有另外一种意义,主要是用来显示对主流阶级(dominant class)的尊敬和荣耀。[3]而主流阶级的某些成员甚至对文化声称拥有专利权,以此来证明其高高在上的权威。“文化”在这里显然是指处于社会最高层的,代表着主流阶级的理想主义和知识精英,而文化与代表着农夫和厂矿工人的大众阶级毫不沾边。“文化”一词代替了早期那种天赋王权的宗教思想,而那种更多源自于现代文学、哲学和艺术的世俗的文化思想却被统治阶级所运用,正如佩里·刘易斯(Perry Lewis)指出的那样:“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文化将真正的贵族从芸芸众生中区别开来,……真正体现出一种等级优势。”[4]于是,“文化”一词又被赋予了新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为主流阶级在现代社会秩序中的统治提供了足够正当的辩护理由,如同国王统治其臣民,宗教特使支配其信徒一般合情合理。 二、关于“大众文化”的争论 长期以来,关于“大众文化”(popular culture)和“精英文化”(high culture)的争论一直是文化研究的焦点,在英国和美国均不例外。“大众文化”备受冷落和攻击,难以登堂入室。有人声称,只有“精英文化”才是真正的文化,“大众文化”是一种危险的大众现象(mass phenomenon)。所谓“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公众所从事的文化活动。有许多学者一直努力捍卫大众文化,反对精英文化藐视任何艺术产品、惟举古典艺术的做法。有人试图举证,大众文化产品的某些品质丝毫也不亚于精英文化产品。例如,有人坚持认为,John Lennon等人的抒情歌曲明显具有和现代诗歌同样的品质,爵士乐和蓝歌(blues)更是以其特有的旋律引起了众多听众的共鸣和感怀。还有人争辩道,电视连续剧甚至可以和某些高贵的文学作者所创作的舞台剧相抗衡,二者的品质自然也都不相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