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不仅在深刻改变着人类的经济发展进程,而且对人类的文化生活也产生着巨大影响。虽然现在谈论文化全球化还有点为时过早,但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个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联系日益紧密,以致文化发展逐渐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态势。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如何看待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如何合理引导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这是时代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 在我国,多年来关于民族文化的讨论主要是在“传统—现代”的框架中进行的。现在看来,有必要将这一框架置入“全球化—民族化”这一更大的视野或框架中来考察。由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民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和内在因素,因而无论是讨论民族文化的“传统”还是“现代”,都不可能离开全球化这一新的参照系。而且,要顺利推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必须首先对全球化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而后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确定今后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从目前的发展来看,由于全球化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推动和主导的,因而文化的全球性发展除了通常提到的那些互动性、渗透性、交融性、开放性等一般特点外,还在出现这样一些引人注目的新特点: 1.文化与经济日益“一体化”。文化发展无疑要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但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社会意识现象,其发展毕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时甚至是非常强的独立性。然而,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这种独立性日渐遭到削弱,文化与经济被硬性地捆绑在一起,经济上的优势衍生出文化上的优势,经济上的强权衍生出文化上的强权。虽说不同民族的文化因所处的时代、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会有先进与落后的差异,但就其价值来说绝无优劣之分,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平等的,世界也不应由任何一种文化来主宰。然而在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条件下,即在硬性“捆绑”下,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了严重扭曲,似乎经济越发达,民族文化也就越优秀。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成了全球化的一个突出现象。 2.文化交流日益蜕变为文化输出。从理论上讲,全球化中的文化交流应该是双向的、平等的。但在目前条件下,双向的交流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单向的文化输出。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其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因特网、多媒体和遍及全球的传播媒介将西方文化渗透到世界各国,使得发展中国家的思想意识、价值体系、民族文化与信仰受到严重动摇;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又总是阻止有悖于它的价值观念的异质文化的传播,同时采取各种手段对发展中国家的优秀文化进行贬低、丑化。这样,所谓的文化交流不过是单向的文化出口关系。 3.文化的功能日益膨胀,对社会生活形成全面冲击。伴随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开始越出原有的学理层面,快速走入日常生活,对社会各领域形成巨大冲击。像西方文化的传播、扩散,不仅深刻地侵蚀着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生产方式以及人们的社会心理,其教化功能、消费功能、审美功能、经济功能等集于一身,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特别是文化向心理层次的渗透,使得人们的潜在欲望、需要和心理受到西方文化的左右,从而使得这些国家的社会发展失去了正常的社会心理基础。因此,文化冲突在更大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社会心理冲突。 当然,全球化也不能被简单地视为一种洪水猛兽。全球化一方面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全球化的推行,打开了人们的文化视野,可以用一种新的眼光来环顾世界、审视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世界文化的了解,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推进文化的发展;全球网络的开通,极大地促进了不同文化形态间的接触、对话,可以形成世界性的文化共享;全球化为人们提供了更多文化参与的机会,不管人们处在什么样的国度,拥有什么样的收入水平和教育水平,都可以以独立身份,随时随地参与其中;先进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文化条件的改善和提高,为民族文化快速走向世界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所有这些,都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以说,全球化过程中所蕴含的以往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巨大文化活力,是民族文化发展难得的宝贵资源。 二 文化发展的现状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下讲民族文化的发展,远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即不能就文化谈文化。离开经济的发展,离开综合国力的增强,事实上谈不出什么结果来。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敢于明目张胆地进行文化歧视,进而企图用自己的文化一统全球,还不是拥有经济、政治上的霸权?同理,其他国家要真正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要切实提高本民族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也必须靠自身实力的增强,靠经济、政治、文化的良性互动。这就是我们看待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立足点。离开了这一点,其余谈论最终可能流于清谈。这样讲,决不意味着可以轻视文化自身的研究,因为道理很简单: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联系再密切,也不可能取代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文化自有它的内在发展逻辑。因此,注意研究全球化条件下民族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新问题,正是理论工作者必须承担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