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50(2001)01—0001—05 一 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以经济领域的改革为先导,引发了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作为受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的文化领域,相应受到剧烈震动。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人从“文革”的错误的泥沼中挣脱出来,认真总结了惨痛教训,审时度势,拉开了中国改革的大幕。在中国的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被集中起来的土地重新分到了农民个体手中;在城镇,外商独资,个体企业,合资企业以及股份制所有形式的出现,打破了原来的国有,集体所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决定了分配上的巨大差异,同时,也决定了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多元的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必然出现多元的价值体系。 文学艺术从来就是文化发展的表征,某个民族的一定时代的文化时尚,文化品位,往往首先通过这个民族的一定时代的文学艺术表现出来。在文学创作领域中,通俗文学得到大规模发展,这些作品多以反映名人佚事,生活热点,人物隐私,社会黑幕,稗史杂闻等为主要内容,以记实文学的形式出现在各大媒体中,在商品经济业已取代计划经济的社会背景下,绝大多数国民都具有参与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强烈欲望,记实文学的出现,部分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要求。 随着富裕阶层的悄然兴起,闲适文学充斥文坛。这类文学的作者,大多属于中国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他们依赖丈夫或其他亲属,已无须再去体验创业的艰辛,更无缺衣少食的困扰,于是,他们开始玩味日常的雅趣,刻画怀中的波澜,感叹无病的呻吟。这类散文内容,除对风花雪月的吟咏外,便是酒足饭饱后的闲适情绪的宣泄。譬如抒写岁月流失、容颜败退的无奈,写对旧情人的怀念,写丈夫久回不归的情感失落,写与小狗小猫的无聊调笑等,这种被称为“小女人”“小男人”的散文,成为20世纪末文化风景中的一片秋叶,成为通俗文学的组成部分。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叶,经济改革的大潮荡涤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同时引发了国家的政治体制的改革。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普遍得到改善,政治上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宽松,中国人开始了扬眉吐气的生活。但是,任何事物在他的产生和发展中都显示了它的两重性,我们在赞美新生活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物质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开始流行,甚至有的人在性与暴力中寻求生理感官的刺激。故此,反映性与暴力的文学几成泛滥之势。另外,带有明显商业广告色彩的有偿报告文学,企业文学、行业文学也随处可见了。在这类作品中,为了达到利用文学促销的目的,作者不得不迎合绝大多数的品位,这种商业文学或亚商业文学实际上也属于通俗文学。艺术领域的通俗化倾向更为明显。80年代初,港台的流行歌曲开始进入大陆,之后,中国大陆也有了自己的流行歌曲的歌手,当然,大陆歌手的演唱与创作不能不受到港台的影响。因此港台歌曲更是蜂拥而至,占据了流行歌坛的主导地位。流行歌曲只所以受到人们,尤其是青年的热爱,这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首先,港台地区早已是商业化社会,经济发达,人们生活比较富裕,这一切,令中国大陆的许多人羡慕不已,于是,很容易把来自港台的东西看作“新潮”,成为人们崇拜摹仿的对象,其中青年人又富有好奇心理,追逐时髦,以及在新形势下,人们信仰淡化,对自己的命运把握不住,于是,他们从流行歌曲中找到了寄托。从流行歌曲自身的节奏来说,流行歌曲旋律简单,犹如人的诉说,哭泣,或者是人在歇斯底里时发出的狂呼乱叫,因此,对噪音条件要求较低,这就为流行歌曲在人们中普及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 在其它艺术门类中,通俗化倾向也异常明显。从海外涌进的邮斯科、霹雳舞以及交谊舞走进了大众的生活,世界经典舞蹈,民族舞蹈受到了冷落,在各类剧种中,人们对大众趣味极浓的小品情有独钟,沙士比亚,曹禺,老舍等中外著名剧作家的作品演出却剧场冷落。在绘画欣赏中,人们已不再青睐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那些印刷精美的美人头、俗不可奈的人体照走进了千家万户。 出版界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领域,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典文化名著的出版数量明显减少,而通俗性的作品以上百万册的天文数字广泛传播,登载关于“少女失踪”、“分尸惨案”等内容的报刊充斥文化市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音像制品迅速普及,比其印刷制品,音像制品更具色彩艳丽,画面逼真,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等特点。近十几年来,盗版的具有淫秽内容的光盘靠低廉的价格占领了市场。据新闻媒体报道,仅广东省在一个月内,就查获了40多条光盘生产线。以此可见,盗版光盘在民间传播的数量之巨。 在人们的生活中,文化的通俗化倾向也十分令人深思。唯物论、无神论思想在取得彻底胜利以后,人们又重新面临唯心论、有神论、封建迷信的挑战,甚至连大学生、硕士、博士、教授等高知识阶层的人也修炼起了功法,相信起了命运,供奉起了弥勒佛、菩萨、耶酥等诸神像。在市民居住区、大学校园甚至某些机关,扑克牌、麻将耗费着人们的大量时间,还有那些已经抛至历史垃圾箱的皇历、风水之类,在20世纪80年代,又成为指导某些人出行、交际的依据。 通俗文化是整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人们还不能给通俗文化下一准确的定义,给予“通俗”和“非通俗”以明确的界定,但在通俗文化的流行中,人们似乎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通俗文化具有大众性、商业性、娱乐性等特点。 通俗性与大众性是一脉相承的,通俗文化首先要适合绝大多数社会大众的口味,通俗文化的需求层面,既包括社会上层的某些成员,也包括大量的文化层次较为低下的大众接受者。通俗文化的娱乐功能也极为明显,通俗文化的作品往往以生动、形象的画面,或以强烈、刺激的灯光,或以逼真、模拟的形象,或以便捷、易懂的形式,能直接刺激接受者的感官,造成接受者心理上的愉悦。通俗文化还具有商品化的特点,通俗文化的作品一般是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进入文化市场的,所以,通俗文化作品特别强调它的经济价值。通俗文化的商品化和娱乐性决定了通俗文化的大众性。 文化属于上层建筑的领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自然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要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通俗文化现象,也必须从当代经济基础的变革上,探寻通俗文化现象出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