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并非构成互不相干的两条平行线,而是互涉互渗互动的。在现代化进程中,经济与文化“合则兼美,离则两伤”。在人类迈入新世纪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愈来愈明显,“经济文化化”(如品牌策划、公关战略、服装文化节等)与“文化经济化”(如文化产业中的信息产业、体育产业、新闻出版产业等)的现象屡见不鲜,从而构成了经济文化(或文化经济)的新形态、新综合体,并生发出一种综合力——经济文化力。在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愈来愈明显的世界性潮流下,经济文化力渗透在综合国力的各个方面,可以说,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经济文化力的竞争。 一、经济文化与经济文化力 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的出现源于经济与文化的内在关联、内在同构。因此有必要首先对二者关系发展史反内涵作一简单考察。 从中西“文化”一词的起源看,人们都是从人类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角度下定义的。在西方,一般认为“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 Cultura,本意为土地的耕耘与作物的培育,指农耕和园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后引申到精神生活领域,指人类自身心灵、智慧、情操、德行、风尚的培养。可见,西文“文化”一词指人的经济活动与人文活动。在中国,“文化”的古老涵义一指与“武力之功”相区别的“文治教化”,二指人文,三指“天文”,指对自然万象的观察。当然,上述都是广义的理解。本文持相对广义的文化观,认为真正的文化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非经济性的人文性质,创造的是人文价值或文化价值,所谓文化即是“人化”,是指人类出于自身全面发展的目的去创造人文价值与文明的活动、方式、成果的总和。而从“经济”一词的西文词源来看,它来自古希腊文Oikorouia,有“家庭管理”、“当家”之意。 在今天一般认为管理方法属于文化范畴,可见“经济”的原初涵义中就包含着文化因子。这也主要是从广义角度表述的。本文持相对广义的经济概念,认为经济是指服从于一定经济规律的活动,是以实现商品价值、谋求交换价值为目的的生产与交往活动的总和。 经济文化与经济文化力是一对新概念。何谓“经济文化”?学界的理解并不一致。有的认为,经济文化是指经济与文化的总和,这是基于机械整体论立场提出的广义概念。也有人认为它指经济文化化,指经济中的文化含量或反映经济的文化,这是站在以文化为重心的立场提出的狭义概念。总的说来,它们都是基于传统的经济与文化二分观念所作的理解。而依我看,作为比传统独立的经济现象与文化现象更高一级的社会现象(事物),经济文化不是经济与文化的机械混合体,不是装在同一个袋子里的土豆与红薯,而是由二者互相渗透、交相融合形成的有机系统整体。因此应从系统整体观的立场来理解经济文化。所谓经济文化(体),指的是在经济与文化一体化过程,由于二者的内在一致性、双向互动以及“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两种趋势交叉融合而产生的具有新质的社会系统综合体。例如,中国大连万达足球队在参加“亚俱杯”赛中,球衣上“赛德隆”三个字五年间卖价6000万元,这就是体育产业化中的经济文化现象。其他如一项知识产权、一种估价亿元的著名品牌、一种电脑软件、一座科幻游乐园、一个服装文化节等,都是典型的经济文化形态(现象)。它不但包括经济中的文化含量,也包含文化中的经济因素;既需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更需要“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既包括过程也包括结果;既标示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价值导向,标示一种崭新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包括制度因素),也显示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领域、新境界。面临新世纪,人类应由“经济是经济,文化是文化,二者不说话”这种经济与文化二分的、“非所即彼”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向经济与文化一体的,“亦所亦彼”思维模式。行为方式转变,从而建构崭新的世界图景。 经济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反映了时代的要求,不同时代的经济文化形态又具有不同时代的特点,当代经济文化形态一般具有高科技、高知识、高信息的特点。它包含经济因子与文化因子,具有经济与文化的双重特征。这种系统整体的“非加和性”使经济文化形态产生了新的系统质、新的系统合力,这就是经济文化力。所谓经济文化力是指在经济文化一体化过程中由于经济与文化、经济力与文化力融合同构而形成的一种具有新质的社会系统综合力。它源于文化力和经济力又优于、高于文化力和经济力;既具有经济力、物质力的特征和属性,又兼具文化力、科技力的特征和属性。经济文化力这一复合综合力的出现,标志着生产发展的新阶段。东亚儒家资本主义经济文化模式促进了80年代前后这一地区经济的崛起,国内的地区(如温州、苏南)经济文化发展模式与企业(如海尔、长虹、雅戈尔)发展模式大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其背后都有一只“无形的手(力)”——经济文化力在起作用。今天,“经济借文化扬威,文化为经济鼓帆”。经济文化力构成了推动当今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一大推动力,成为许多国家与地区经济起飞的强力驱动器。 二、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主要是经济文化力的竞争 新世纪各国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实质是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竞争。美国学者克莱因提出了著名的综合国力方程式:P[,P]=(C+E+M)×(S+W),其中P[,P]为现实的综合国力,C指基本实体(人口和国土),E指经济实力,M指军事实力,这三项为物质因素(实力素质);而S指战略目的,W为追求国家战略的意志,都属于精神因素(战略素质)。一般认为,综合国力包括资源能力、经济实力、对外经济交往能力、科技能力、军事力、民族凝聚力、精神文化力等。有人认为,应从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和文化力四方面去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在当今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趋势下,可以说,经济文化力渗透在综合国力的各个方面。因而,21世纪综合国力的较量主要体现在经济文化力方面,其具体原因在于: 其一,这是由知识经济发展趋势所决定的。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与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基础上的经济,它实质上是一种经济文化新形态。在知识经济中,知识资本成为趋势土地、货币等要素资本的“第一资本”,知识、信息、智力、能力及人才真正成为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可以说,信息是知识经济的“燃料”,科技是知识经济的关键,教育是知识经济的先导。总之,知识是发展之源。从知识、信息、智力、科技、教育等均属于文化范畴的角度讲,知识经济时代是文化大力渗透进经济、产生经济文化力并转化为生产力的时代。因而,知识经济的竞争说到底体现为经济文化力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