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号]D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5 —6505(2001)02—0010—2 一、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在矛盾与冲突中得到认同与继承 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矛盾与冲突,反映了历史与现实的大冲撞。由于传统文化具有许多富有生命力的精华,这些精华铸造了中华民族共同认同的文化意识、文化行为和文化方式。而现代文化,并非突然从天而降,而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模铸中,使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在矛盾与冲突中得到认同与继承。 (1)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人们在相当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也是一个民族崇高思想、道德、情操、情感社会化的集中体现。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体现的中华大一统的思想以及多民族社会组合的特殊性,造就了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使黄河文化、长江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与海外华人文化融合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从而使爱国主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2)求真务实精神。黄河、长江,流经几千年而不息, 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培育了他们勤劳、智慧、勇敢、不屈、富于韧性的精神品德和讲究务实的态度和作风。在待人处事方面,崇尚厚道、朴实、坦诚、情义为重、顾全大局。在行为上,提倡苦干、实干、巧干,反对虚言和空谈。这种求真务实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经济腾飞无疑会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3)人情信誉观念。传统文化研究的主要方向是以研究人、 完善人、使用人为主的人文文化。传统文化在一定范围内也承认,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例如,主张天人可以合一,万物可以合体;认为处理好人的关系,一切问题都好解决;进而认为,人是有感情的,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交往要讲交情、讲义气。讲交情、讲义气就要讲信誉,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中,许多企业的成败,不仅取决于人的知识、才能、智慧和努力,而且取决于讲交情、讲义气、讲信誉。 (4)仁爱、民本、礼仪思想。传统文化中影响几千年的仁爱、 民本、礼仪的思想源深流长。仁爱是儒家、墨家的重要思想,它讲的是社会关系中为人处事的相互谅解、爱护、理解的原则。民本是孔孟仁爱思想的升华,它讲的是治国立民为本,强调民为贵,得民心则国家兴旺,天下太平。礼仪是历代不断完善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它讲的是人与人的互爱、互尊、互敬、友好、礼睦以及个人活动、社会关系、宗教行为的礼节。在改革开放中,尊重人、爱护人、礼貌待人仍然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处理国内外关系、不断加强国内外各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的准则。 (5)贵和、持中思想。传统文化中, 一个重要的关系原则就是注重和谐。贵和思想提倡万事讲平和,讲和解,讲团结和睦,讲和谐统一。持中思想提倡凡事避其两端取其中,即无过无不及的中庸哲理。而贵和、持中思想不是折衷主义,不是简单的静态的承受,而是理想的人格和在动态过程中对程度分寸的把握与选择。它的积极意义在于:在事物复杂的时间、空间、心态的交汇中,不走向极端,力求选择最好的途径去争取最佳的效果。贵和、持中思想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在当代中国,所谓“和为贵”、“和气生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就是其精髓所在。 (6)辩证思维方法。传统文化十分重视辩证思维方法, 主张看待事物既要看到它静态的表象,更要看到它发展中的演化。传统文化中“万物交感”、“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朴素辩证思想,至今仍闪耀着理智的光芒。这些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思维方法,不仅受到日本、新加坡、韩国以及西方一些国家的青睐,而且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起着警示作用。 二、外来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在矛盾与冲突中得到认同与吸收 从1978年以来,大量的外来文化涌进了具有传统文化的当代中国,从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到最低劣的色情录像,从最新潮的迪斯科音乐到极古老的基督教文化,从牛仔裤到微电脑,几乎是无所不有。尽管所有这些并不都是当今时代的产物,但是它对一个经历过几十年几乎完全同外界隔绝的国家来说,带来的新鲜感和社会冲击是极其惊人的。这些外来的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交汇在一起,两种潮流相撞,形成了强烈的漩涡中心,推动着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格局的变迁。回顾这一历程,可以按照外来文化的冲击点,归纳为四个方面的冲击波。 (1)第一方面的冲击波——流行歌曲。 外来文化中第一方面的冲击波,来自于当代港台邓丽君等人的流行歌曲的影响。1978年开放政策实施后,居住在港、澳地区的大量同胞怀着新奇和思乡的心情纷纷回内地观光探亲。一些港台流行歌曲在这一人流中被带进了内地,并开始在一部分青年中逐步流行了起来。从这些歌曲的内容来看,几乎千篇一律,不外是花草云月,相思离别,伴之以优美的旋律和轻松的节奏。无论从其艺术性还是思想性上来看,均非上品。但是它们都有一个突出的迷人之处,即强烈的娱乐性。这对当时由于十年动乱几乎处于娱乐饥荒之际的青年来说,自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些流行歌曲从最初的私人家庭走进了公共社交场合,从待业青年的庭院走进了大学生的宿舍,从单功能的“小三洋”走向了立体声四喇叭。对此,有人认为,邓丽君等人的歌曲好比是白开水,它在人们饥渴的时候,最能满足需要,而一旦这种饥渴过去之后,就不会再有人问津了。从艺术角度看,这一观点也许是对的。但是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这一观点只对了一半,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流行歌曲进入大陆实际上是代表了一种文化思潮和社会气候,犹如一阵最初的冲击波过后,漩涡还在飞旋,大量的东西开始沉淀,波纹开始向外扩散,其社会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当邓丽君开始逐渐被人冷落之时,又出现了奚秀兰、张明敏等一大批以演唱流行歌曲为主的国内歌星。“校园歌曲”、“乡村歌曲”的名词开始出现在音乐舞台上。与此同时,跳舞之风开始在一些大城市中逐渐兴起。大量的以娱乐消遣、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主的刊物纷纷涌现。人们开始理直气壮地谈论娱乐消遣、服装穿着、吃食家具。“流行”的概念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服装、发式、家具一切都讲“流行款式”。中国历来主张以俭朴、实用为美德的观念受到了新潮流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