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哲学的角度认识“全球化文化” 一 目前,全球化这个广泛使用的概念尚未有普遍认可的定义,比较流行的理解是把全球化看作一种经济现象或一种进化过程。具体来讲,我们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来理解全球化。第一,从信息角度,认为全球化是信息与通讯自由传递的全球化。这个层面的界定往往会把全球化归因于科技的进步。第二,从贸易与资本流动即经济角度界定全球化,认为全球化与资本全球流动、资源全球配置、世界性市场的形成、跨国公司及多国公司的出现等有着因果关系上的联系。第三,环境问题意识下的全球化,认为环境保护与环境污染是全球性的共同问题,需要达成全球性共识。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以上三个层面的全球化界定是最一般、大概也是最少引起争议的界定。 但对于全球化也有另外两种针锋相对的态度。一种态度赞同全球化进程指西方现代化的普遍主义模式在全球的扩张,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而发展中国家的全球化必然是趋向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也同时就是西化。另外一种认为全球化不是一元化而是多元化,是多种文明、众多主体、众多模式的推广与共存。与此类似,从全球化背景下观照的文化,也就不可避免导引出会不会出现“全球化文化”、多元文化与一元文化、以及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的争论。持全球化是资本主义化的一派,他们大致肯定世界文化的大同,并认为全球文化必然会趋向于一元化。而相反的一方,认为各民族的文化应是多元、个性化、平等共处的,现在提同一的“全球化文化”,有维护资本主义文化侵略的嫌疑,这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把文化作为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掠夺经济利益和资本利润的手段或工具。全球化中经济的零散化、跨国公司资本流动的超越国界与民族性,使跨国公司对于文化的需求再也不是满足于过去的文化地方主义了,它们表面上打着文化多元主义的旗号,实际上隐蔽的目的是为了给它们的商品找到更多的市场,这样可以为他们提供一种精神上的合理性。第二,全球化时代西方是通过科技手段、网络技术、大众媒介、话语霸权等潜移默化形式推行文化霸权的。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灌输不是赤裸裸的,而是在人类文明的相互融合与渗透中,通过科技手段、话语体系把他们的文化产品巧妙包装以推行他们的文化与生活方式,达到文化霸权的目的。正如一位论者所论述的,“无论是后现代主义、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乃至全球化本身,都是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话语,他们具有最强的解释力。另一世俗的话语霸权来自好莱坞等娱乐业的文本生产。文本生产不能脱离空间生产,因而不可能没有文化、生活方式、甚至阶级等意识形态的意蕴与差异。网络技术则将这种意识形态即时地以‘元意识的’方式侵入他国。”[1]第三,全球化理论中, “欧洲中心论”具有更为迷惑世界的外表,全球化文化对欧洲中心论的替代的提法不可能真正终结欧洲中心主义,它实际上更隐蔽地维护了欧洲中心论的文化霸权意识。今天,一些全球化的学者以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看似在自觉解构欧洲中心主义,主张多元、差异与边缘,主张多民族的文化平等共存,但资本主义文化自形成之日起就与欧洲中心主义难解难分了,它实际上不可能平等地容纳其它国家与民族的文化模式。说全球化文化,表面上以更灵活的话语为欧洲中心论松动边界,其实目的还是为了欧洲中心论文化霸权。例如他们提东亚儒家文明的复兴,不还是认为东亚本土文化只有与资本主义结合才合理吗?欧洲中心主义看来不会容纳有别于它的文化叙事结构存在。 其实,从文化与文明的角度考察“文化全球化”的语境,我们似乎更应该把全球化文化看作是不同地域、民族、国家之间的文化互动与交流,看作是不同文化与文明交流过程中的相互理解。也就是说,全球化文化是一种在动态与差异(甚至矛盾冲突)中运动的过程,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理解、同中存异、共同发展的文化,它是一种关系(随着全球结构关系的变动而变动)定位而不是本质主义式的定位。对待“文化全球化”,不能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从文化哲学的认识论上看,这是由文化产生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根源决定的。 二 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或者说文化的统一性与多元性、共性与个性是辩证统一的。文化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文化的个性,否认了文化的民族性,也就没有文化的共性与人类性。同时,没有文化的共性,也无所谓个性,文化的民族性是相对文化的人类通性而存在的。把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应当是文化研究的一个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 本质主义地看待文化全球化,首先夸大并错误理解了文化的普遍性特征。承认文化的普遍性,当然是承认世界上的各民族文化没有优劣之分,能够相互交流与融合的基础。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就认为在开放和互动的全球化网络中,全球化文化就是同一的一种文化,而其它个性化的文化就没有存在的必要。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文化的普遍性呢? 文化的普遍性是社会实践的普遍性决定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文化产生和存在的基础与根本。文化,从最抽象的定义来讲,就是人类的实践方式和实践产物的总和。社会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任何民族不论所处的环境与其他民族如何差异,在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实现自己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之时,都会遇到共同的矛盾——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实践的普遍性是由实践所要解决的矛盾及其解决方式的普遍性决定的。而文化的共性正是来源于社会实践的普遍性,文化就是在实践中所要解决的矛盾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它又在实践对既存的整体文化世界的调整和变更中不断发展自己。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决定了精神生产与精神交往,实践创造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中的种种文化事实。也由于实践,不同民族的文化才能互相沟通和能够互相理解,文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正因为作为文化产生基础的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不同民族的文化才具有共性。这也是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得以融合的实践基础。 文化的社会性特点。文化具有人化的形式,文化的本质是从人的本质来加以理解的,而以人类作为主体的文化,又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因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不仅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劳动的对象化,同时又是这种对象化劳动的产物——社会关系。因此,人类实践活动的社会性和客观性决定了在社会交往中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的社会性和客观性。另外,文化所依赖的人类活动的各种中介和这些活动的成果(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本身就是文化的体现,所以这些活动的中介和活动成果的社会性和客观性也决定了文化的社会性和客观性。正是因为文化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主观性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特征,不同形态的文化才有共同基础,它们之间才能相互交流与理解。这些构成了全球化背景中世界各民族文化能够交流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