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第一次以中央《建议》的名义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这一新概念。“文化产业”的提出,决不仅仅是多出一个新名词,而是反映了我们对精神产品生产与物质产品生产共性与个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反映了我们对文化发展客观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反映了文化自身发展的多侧面和复杂性。为了加强对文化产业理论的探讨和对文化产业实践的指导,2000年11月4—5日,“21世纪中国文化产业论坛首届年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召开。该论坛由文化部和上海交通大学共建的国家级学术研究机构——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办,志在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界的“财富论坛”。由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加入WTO的临近, 中国文化产业如何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成了首届年会的主要话题。 文化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亟待调整 合理的产业结构,是保障产业间协调发展的基础。然而,由于我国文化产业兴起不久,产业规模尚在形成过程中,目前文化服务产品生产企业规模弱小,而且在现有管理体制中,非文化企业不能经营文化产业,也不能以参股、融资方式等进入文化企业,导致文化服务企业难以发展。而国外有的文化服务企业的资产已达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具有强大的产品开发和经营竞争能力。专家们认为,随着入世的临近,面对如此强大的竞争对手,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小组章建刚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传统企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研发、设计部门越来越大,人员、投入都在增加,而纯粹的“制造”环节在逐渐缩小。文化产业部门尤其如此,它们的纯粹制作部分甚至可完全取消,一家文化企业可以只是一间设计公司或咨询、策划公司。这样一来,文化企业的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其产品的影响、销售量及利润回报却可以非常巨大。因此,不少与会者提出,现阶段我国的文化产业组织需要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予以扶持,尤其是在财政税收和融资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比如,鼓励各种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取消一些对非公有制经济成分投入文化产业领域的限制;对于新兴和创新型的文化产业项目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鼓励组建各级各类文化产业组织或文化投资公司,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新格局,等等。 加强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在推动文化市场多元化格局的形成,而生产经营的跨国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领域最显著的国际现象,这也是文化产业走向全球化的深刻表现。有资料显示,全球50家媒体娱乐大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娱乐市场和出版市场,时代华纳、迪斯尼、索尼等9大媒体巨无霸支配着全球文化市场。面对文化全球化, 尤其是资本主义文化产品纵横天下的文化霸权,近几年,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受到严峻挑战。而随着加入WTO,扩大文化市场的准入范围, 允许国外文化资本和文化艺术产品、文化服务的进入,都已不可避免。与会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出,应根据中国国情,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张幼文强调,文化生产与服务的全球化不是以一种统一的文化取代各民族文化,而是各民族文化的生产、服务与消费的全球化,并且在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中创造新的人类文化成果。因此,在文化全球化的历史条件下,必须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壮大中华民族文化。只有在发展壮大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中国文化才能在世界上获得应有的地位。 把握城市的文化消费需求 扩大市场准入意味着我们将“引狼入室”,加入WTO 意味着我们将“与狼共舞”。结果如何,实力是一个重要衡量标尺。但专家也指出,在我国文化产业和外来文化产业的竞争中,实力的强弱未必能决定胜负,以弱制强也是可能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善于扬长避短,善于运用自己的优势在要害处形成彼弱我强的格局。对于文化产业来说,“要害”是什么呢?首都文化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钱光培认为,文化产业的“要害”就是对文化消费需求的把握。谁能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把握我国城市文化消费需求并满足这种需求,谁就能在这场竞争中取胜。美国好莱坞公司早在中美WTO谈判成功之前, 就开始详尽地调查研究中国城市居民的文化消费需求了。他们不仅买了大批中国影片,研究中国观众的观赏兴趣,而且还通过派往中国的大公司人员,对不同观众的观片时间、服务要求以及可接受票价等进行了细化的调研。然而恰恰是我们的文化企业,几乎还没有详尽而深入地对我国城市文化消费需求进行过调查和研究,以致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提供因缺乏依据而具有盲目性。钱光培指出,正是这种盲目性,造成了当前中国文化市场的一大特点:一方面是相当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没有销路,一方面是广大消费者多方面的文化消费需求得不到满足。他认为,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外资文化企业必然会很快填补文化消费需求的空间,到那时,就不是一般的实力强弱的竞争,而是需求对路的产品和服务与需求不对路的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竞争。当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就是要以最快速度和最大动作,摸清中国城市的文化消费需求,并切实按照文化消费需求来组织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文化服务的提供。 构筑文化产业和文化管理人才培养高地 文化产业是高科技与高文化相结合的产业,是一个特别需要高素质人才运作的领域,因而,对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和能力结构的要求非常高。中国入世后面临的最大困难和挑战正是在于人力资源的战略准备严重不足。而境外可准入的文化产业集团抢滩我国文化市场提出的人才本土化要求,又必将引发人才争夺战。时代华纳已经委托北京大学培养高级经理人员。人才流失对于人才准备不足的中国文化产业来说,意味着更严重的贫血。文化产业与文化管理人才培养政策的缺位,使我国21世纪人才高地的构筑少了一个制高点。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胡惠林针对这个问题提出,应依托高校和学术界的现有力量和资源优势,迅速制定相应的政策,把对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高级专业人才的培养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的目标中,纳入国家公共管理硕士培养体系,形成从本科到博士生教育的人才后备资源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