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60X(2001)01-0005-06 以色列学者裘德·马特拉斯曾指出:“都市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移民现象。”[1]移民是世界历史上自古就有的现象,但是, 规模空前的移民浪潮则出现在近代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发生之后。考察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上海、深圳等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进程。就会发现,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移民的历史。正是一代又一代移民以其艰辛的劳作和渴求成功的梦想,创造了这些国家和城市的文明形态。这些移民国家和城市的辉煌是与其相应的文化——移民文化的支撑是分不开的,分析、研究移民文化,对于我国新兴移民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就移民文化的含义和特征作一初步探讨。 一 移民文化是移民社会产生的观念形态文化,即移民社会中人们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主要包括伦理道德、宗教、哲学、艺术、政治法律思想、教育思想等成分。它在结构上表现为两大基本层次:一是移民心理,是指移民社会人们的情感、意志、风俗习惯、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等要素,以及以价值观为核心,包含在经济、政治、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方面的观念因素。其中,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因素是移民心理的深层结构,制约着情感、意志、风俗习惯等其他要素。二是直接反映移民心理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即以移民心理为基础,理论化、系统化的思想体系,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伦理学说以及宗教、哲学等思想体系。 为了全面揭示移民文化的含义,我们对上述界定作如下阐释。第一,这一界定表明,移民文化属于狭义的文化范畴。文化是一个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概念。据国内外有关学者的研究统计,1920年以前,文化的定义只有6种,到1952年便增至160多种。但总体说来,国内外学者主要在以下3个层次上使用“文化”概念:首先是广义的文化概念, 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大部分;其次是狭义的文化概念,是指人类精神生活过程和精神生产的成果,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最后是狭义的文化概念,专指文学、艺术、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移民文化归属于狭义的文化概念。它以精神生活和精神生产为研究对象,其主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方面的产品,属于社会意识领域。 第二,上述界定还揭示出,移民文化属于类型文化概念。移民文化是相对于非移民文化而言的,它不同于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移民文化与非移民文化的分水岭并非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或所属民族的差异所致,而是由移民社会与非由移民社会的内在结构及变迁来确定。移民文化植根于移民社会之中,是移民社会人们心态、观念和思想的体现;而非移民文化则以非移民社会为根基,不能反映移民社会人们的心态、观念和思想状况及其变迁。 所谓移民社会,是指以移民为基本成员的地区或国家。它具有两个特征。首先是“客强主弱”(“客”指外来移民,“主”指土著居民)。这表现在两个方面:在量的方面,移民人口占移民社会总人口的50%以上,多于土著居民的人口总量;在质的方面,移民所移植的文化在移民社会中处于优势,而土著居民的文化则在移民社会中处于劣势,甚至被优势文化所同化。这一特征鲜明地体现在各移民社会之中。如在世界上最大的移民社会——美国,欧洲白人到来之前,北美大陆上散居着上百万土著居民即印第安人。经过一个多世纪的移民,到1776年即美国宣布正式独立这一年,美国大陆总人口达300万人,其中,印地安人只有70万人左右,其余均为来自英国、德国、法国、荷兰以及非洲的移民。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典型的移民文化,特别是英裔白人的文化,而印地安人的文化则不断受到主流文化的强大冲击,处于极其微弱的地位。再如,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的澳大利亚,也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据1991年澳大利亚人口普查统计,澳大利亚的土著人口包括托雷斯海峡岛人共265492人,约占澳大利亚总人口的1.5%, 其余均为来自英国、法国、德国、波兰、南欧国家以及亚洲国家的移民。澳大利亚的主流文化也非土著文化,而是外来移民移植的文化。 在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岭南地区亦为移民社会。东晋以后,特别是唐宋时期,北方汉人大规模向南迁徙,与南方当地土著居民相互交往、融合,至宋元之际,形成了广府民系、福佬民系和客家民系。由于自中原南迁汉民的人口数量多于岭南土著的人口数量,而且汉文化比土著文化更先进、更优秀,所以,无论是广府文化、潮汕文化,还是客家文化,汉文化都处于主流文化地位。同样,澳门、深圳、珠海等移民社会也均存在着“客强主弱”的特征。 其次是人口高度流动。与非移民社会的人口较稳定状况不同,移民社会由于移民的主观动机和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其社会成员处于高度流动状态。一方面,移民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开放性吸引一代又一代移民持续移入,从而使人口高度流动。例如,北美自从被欧洲人发现始,就一直不断地接收外来移民。据《世界年鉴1992》载,从1820年至1990年,美国所接纳的外来移民达5700万人,占同一时期全国人口增长数的23.8%。又据1992年7月13日《美国商业周报》载, 当代美国的移民浪潮仍无衰歇的迹象,仅1980年至1990年的10年间,移居美国的外来人口就多达870万人。又如,深圳建市之前只是一个拥有3万本地居民的边陲小镇,但它以独特的地理条件、崭新的社会体制环境、开放的思想意识氛围,在短短的20年间便吸引寻求更大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数百万移民,如今已发展成为有400多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其人口的90 %以上是来自外地的移民。另一方面,一旦移民社会的社会环境发生负面变化,如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出现失衡、动荡的情形,将极大地冲击移民特别是被动型移民的迁入热情和居留信心。所谓被动型移民,是指为形势和环境所迫,或在其他人的倡议诱导下而迁移的人,其迁移行为具有被动性、盲目性。对于他们,移民与其说是一种希望和抱负,不如说是命运与运气。碰到好运,生活顺利,就继续居留下去,否则就回故里或继续迁徙。例如,太平天国时期从江南各地涌入上海的人数曾达上百万,但其中一大半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又离开上海返回故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