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222;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1)01—0005—08 一、讨论进程 中国现代化建设引起的文化讨论已经持续了20多年。在1978启动的现代化建设步入新千年之初,对20年前开始的那场旨在为现代化寻求历史依据和动力支持的文化讨论进行回顾与思考已经具有显见的紧迫性。 反观20世纪最后20年发生的中国文化大讨论,其演进过程显明地呈现出两大阶段。在80年代的讨论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冲突论占压倒之势,反传统是讨论的主调。对这一阶段的讨论,学界一般称为“文化热”;到90年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冲突论的主流地位被二者的协进关系论所取代,从传统文化为现代化寻求动力支持成为关注的中心。学界有人把这一时期的大讨论称为“国学热”。 80年代的“文化热”伴随中国现代化建设兴起,到1986年形成高潮。一大批著名新潮学者和老成持重的专家都是参与讨论的中坚人物。其时,文化问题研讨会纷纷在各地举行。1986年1月,中国文化书院、 北京大学哲学系等联合举办“中外文化比较讲习班”,邀请海内外著名学者季羡林、周一良、汤一介、陈鼓应、杜维明、冉云华、成中英等18位专家讲演。 800 余海内外人士作为正式学员到场听讲, 加上旁听者听众共达1000多人。主办者几易礼堂仍容纳不下蜂踊而来的听众,可谓盛况空前。次年,大批著名学者云集的“儒学国际学讨论会”召开,文化讨论热再次升温。此间,各大传播媒体争相开辟专栏,连篇刊载文化论稿。推动文化讨论热乘风逐浪,迅速席卷中国思想界。 这个规模空前的文化热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半个世纪以前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翻版。这不仅是历史演进给出的事实判断,也是当时学者的主观判断。复旦学者陈奎德其时撰文指出:“就大的历史时代而言,我们的时代仍与五四是同一时代,我们所面临的基本挑战和基本历史使命从五四至今仍是相同的。”“任何在国内经历了‘文革’大灾难的知识分子”“都能从切身体验中感受到与‘五四’时代大体相似的文化冲突背景,并从这一角度去考察旧传统文化的改造和创新问题,而不可能有其他角度。”陈文的见解可说是当时反传统派,或者说反儒派思潮的代表。 重新张扬以打倒孔家店为锋芒所指的五四新文化精神足以表明新派学者的批判所指为何。在中国历史上,儒学的处境与社会变革的起落确有不解之缘,每至变革之际,儒学不是被贬,就是遭遇冷落。直到社会渡过变革进入平稳运行之期,才又逐步被起用,以至重获显学地位。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临到了数千年未有的大变局,开始了从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过程。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反思中国社会转型之不成功和建构中国现代化观念依据的思想运动,对儒学的批判是空前激烈的一次。1978年,中国再次起动现代化运动,一代文化人也再次揭起了反儒旗帜。在那个改革浪潮平地而起,全国上下注心于现代化道路选择的时期,变革是社会生活的主调,求新成为知识群体倾注热情与智慧的方向。对儒学持否定态度的思潮成为文化讨论主调是顺理成章的。 新派学者激烈反儒,老成持重的专家持论亦多议儒学之过失与不足,全面肯定儒学的声音十分微弱,除了外国学者,此类持论见之甚少。一位见解平实全面的老专家此时论及儒学时,虽然认为儒学在历史上“确实起了一定维系人心的作用,这对于维护民族的内部团结,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也“确实起过积极推动的作用”;同时他又说:“但是儒学也表现了一些严重的缺陷。承认等级区分是合理的,就是一个严重的偏失”;“贬低关于物的知识的态度,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它“没有能够为自然科学提供理论基础,更没有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儒学各派都表现了这一严重的欠缺。”先生批评儒学缺陷的短短文字一连用了四个“严重”,否定倾向十分明显。另一资深教授也认为“儒家传统,主要依存于又服务于自然经济与血缘纽带为支柱的宗法农业家庭,以及由这样的家庭构成的宗法制。”“‘礼教’及其维护的宗法等级隶属关系,日益变为人性的桎梏,道德的反面,人的价值的全面否定。”桎梏人性,全面否定人的价值,这样的儒学与现代化无疑只能呈现反对关系。 新派学者和资深专家的持论表明,清理儒学对现代化的障碍因素,揭示儒学与现代化的不相容性确乎是80年代中国文化热的基本倾向。 进入90年代后,以弘扬传统文化为主调的“国学热”迅速兴起。当年10 月, 中国孔子基金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行了“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五大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 多位学者和知名人士出席了大会。此次会议论文集收入与会者论文180篇,200余万字。会议提出了探索“孔子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文化”的任务。从总体上看,这是一次学术性重于现实性的讨论会。儒学的基本精神、内在结构、理论的发展演变等,是会议的中心议题。在这次会议上,已经没有过去那种激烈批判的论调,对儒学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加以肯定和基本肯定已明显地成为主流思想。 1992年,中华孔子学会、四川省孔子研究会和四川德阳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的“儒学及其现代意义国际学研讨会”在四川德阳市召开。这次会议明确地以探讨儒学的现代意义为宗旨。儒学与现代化协调论几乎已成为会上压倒一切的声音。与会者讨论了“关于儒学的现代意义”、“关于儒学与东南亚经济发展”、“关于儒学的教育、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等三大主题。每一主题的讨论都集中在探寻儒学与现代化的相成关系之上,即使为数不多的学者认为原始儒学开不出现代社会来,也只是主张儒学革新,而不是倡言抛弃儒学。这表明从80年代的文化热到90年代的国学热,学界对儒学的讨论已经发生了从否定到肯定的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