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文化的源头,“一”却有着相当丰富几乎近于无穷的含义:一可以代表先天之始;一可以代表后天之天;一可以代表生命之源;一可以作为人之准则。 先天之始 与现代人普遍以物欲为目的的思维方式不同,早期的人似乎在重视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又专注研究“为什么”和“怎么办”两个问题。——观察茫茫宇宙,早期的人提出这样的命题“为什么会这样?”面对茫茫人生,早期的人提出这样的命题“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办?” 本文所谓的“早期人”,只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不是一个空间概念。只要查阅经典,你就可以发现,无论是东方的早期人还是西方的早期人,都重视物质生产与生活享受,但他们绝对没有把智慧的目光停留在“物”上,他们力图把人与禽兽区分开来——禽兽只有物欲情欲,而要划出人与禽兽界线,首先是人应该比禽兽会思考会研究一系列使人文明起来的问题。哲理的研究与真理的追求,是早期人生活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研究“大自然为什么会这样”与“人应该怎么做”,是早期人共同的爱好。“为什么”的研究在前,“怎么做”的研究在后,是早期人研究的共同步骤。 谁是造物主?共同的研究,不同的结论:关于先天之始,关于造物主,西方的早期人研究出一个有形有体、有声有音的神——上帝,中华大地上的早期人研究出一个“一”字。早期中华民族认为,先天之中不存在有形有体、有声有音的神,而自然存在着一个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面都具有意义的熔融体;熔融体一分为二形成了天地;又经天地的合和作用,产生了分为雌雄的万物与分为男女的人。这个熔融体的命名是极为困难的,在元典《周易》之中,在老子、孔子的学说之中,关于先天之始,关于造物主,有相当多的名字,“一”就在诸多的名字之中。这诸多的名字收集起来,有这样几个:1、易;2、象;3、 太极;4、道;5、无;6、大;7、一。以智慧著称的中华民族以这么多的名字用来命名一个自然存在物,足可以证明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复杂性与艰难性。本文讨论以“一”为主。 关于先天——天地形成之前的状态,或者说由先天产生后天——天地形成的转化状态,《周易·系辞上》记述这样一个抽象的过程: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个过程是一个自然而非神秘的演化过程,如果用其中的已经含有数字来表述,就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个犹如原子裂变一样的过程: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成万物。这个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之原始点起于易、起于太极。太极生出两仪,两仪一被解释为阴阳二被解释为天地。两仪生四象,四象在《礼记》中被解释为四时。四象生八卦,八卦象征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大自然景物。八卦之后万物生焉。太极之后的演化在此不进行过多的讨论,此处仅讨论太极。在《周易》中,易、太极、象这三个名字是可以相互代换的。太极在道家、儒家的典籍以及《史记》里又称之为大极、大一、太一。中华民族祖先把阴阳未分天地混沌时的状态定名为“太极”。在《周易》之后、宋朝以前,只有太极这个称呼而没有图象。北宋时中华大地上有了“太极”的图象。“太极图”是一个非常美的圆。内,一分为二——一阴一阳;外,合二而一,浑然一体。阴,根植于阳;阳,根植于阴。“太极图”异常简洁而又奥妙无穷,给人一种动态循环之美,给人以无尽的启迪。 关于从先天到后天的演化,老子在《道德经·42章》里记述这样一个过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关于从先天到后天的演化,庄子在《天地》一文中记述这样一个过程:“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显然,道家的创始人与继承人对宇宙起源的认识是一致的。这个“生生”过程里面,天地始于“道”,始于“一”。 “大自然为什么会这样”的研究,起始点结论在自然存在的“一”字上而没有结论在万能的上帝身上,这是东方的智慧,东方的智慧是人的智慧。 后天之天 “一”可以代表天地之前的状态,即先天之状态,那么,“一”在天地形成之后又代表什么呢?代表自然之天! “一”代表后天的自然之天,在《周易·系辞上》有这样的记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一”作为代表自然之天的数字,在《黄帝内经·三部九候论》有这样的记述:“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一者天,二者地,三者人,因而三之,三三者九,以应九野。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一”与自然之天相联系,在《黄帝内经》中多次出现。 从《周易》到《黄帝内经》,中华民族早期的贤哲一致地把自然之天地进行数字化。为什么进行数字化?更深刻道理需要大家进一步或进几步的研究;在这里,笔者仅仅有几点这样的发现: 1.在《周易》与《黄帝内经》里,天与地都没有被神化。 2.在《周易》与《黄帝内经》里,天与地都被进行了数字化。“一”是自然之天的起始数,“二”是自然之地的起始数。 3.在《周易》里,天数始于一而终于九,天数一、三、五、七、九全部为奇数;地数始于二而终于十,天数二、四、六、八、十全部为偶数。 4.《周易·系辞下》把“偶”与“奇”纳入了阴阳的范畴——偶数属阴,奇数属阳。把偶、奇两数纳入了阴阳的范畴,这就等于把冰冷而抽象的数字进行了生命化。——一阴一阳在“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面上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同样的道理,奇数与偶数也完全可以活跃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两个层面上的任何领域。 关于数字与天地万物变化的关系,《周易·系辞上》中有一段系统的论述: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把天与地进行数字化,把万物的演化进行数字化,这是中华民族祖先奇特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奥秘何在?上面文字论述的结论结在“成变化”与“行鬼神”六个字上。那么,弄懂“变化”与“鬼神”的概念,也许有助于后人对先哲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