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文化语境中,认识文化圈之间的作用和制约,以及信息技术对这种文化嬗变的助推力越来越成为一个聚焦点。 文化转型期决定本土文化必然会在外族文化的侵染中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异,变异度不但受制于本土文化的生态、心态环境和开放程度,而且还直接受制于文化交流方式。 以旅行家、朝圣者和征服者为中介的文化交往与今天的以信息技术为中介的文化交往代表着人类历史上的两个境界。与以往的文化变迁不同,电子媒体几乎在瞬间就完成了对文化、价值、态度的整体传递。信息技术不仅是现代化的物质准备,而且亦被设想为一种催生新的人文机制或价值系统的触媒。 一、信息技术催化溯源 网上交流加速文化互动进程的动力来自信息技术的催化作用。所谓信息技术催化的作用,指的是信息技术对人类各群体的文化心理定势和文化价值取向产生的裂化与亲和作用。我们先来讨论技术和文化效应的关系。在线空间是一个参照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在相互参照中找到坐标,进一步发现别人和自己的生命归属;这一个参照系对各种精神产物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使其本身构成一个心理惯性和价值判断频繁交锋的磁场,参与者不但在这里发现“全球意识”,寻觅与世界“接轨”的途径,而且在这里发现“他者”,以便用一种“非我的”、“陌生的”眼光审视“本我”,作出比较和抉择。网际空间形成了同质化和异质化两种牵引力,正是在这两股力量的牵引下,人类各群体的文化心理定势和文化价值取向产生裂化与亲和现象。 1.催化的先决条件:网络的接触机制和动力机制 催化作用的先决条件可分解为接触机制和动力机制两个部分。信息技术造就了不同观念接触的环境,各种思想因比特的传递扩大了接触面,提高了接触频率,从而增加了彼此消长、融合会通的可能性,信息技术在形成思想旋涡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观念接触导致观念更新,更新速度取决于信息传递速度和信息交锋的尖锐程度,在线空间里信息流动的高速度、思潮起伏和交锋的激烈程度以及思维方式、角度的悬殊性与互补性将直接影响现代人快速更新知识和观念的速度,故信息技术也是推动社会意识巨变的直接动力。 在线空间是各种精神产品的荟萃之地。电脑网络的诱聚吸引力来自它的“二高一低”——极高的扩容速度和极高的参与随意性、极低表达束缚力,互联网采用“多对多”的链结,上网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对网上任何报道信息和任何反馈信息发表意见,网络同时提供讨论“场所”供积极参与者反复辨析,论长论短。网络的“无中心结构”和宽容精神的推崇大大提供了言论表达的自由度。 推动文明形态生成演化的底层动因是什么?如果文明社会的起源并非生物因素或环境因素单独发生作用的结果,那么必定是这两种因素之间的某种交互作用的产物,也就是说“我们所要探究的因素不是简单的而是复杂的,不是某种实体而是一种关系”。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后,人类本身的探知外部世界的天性加上信息技术催化激荡(加速信息流过程)的作用(这种作用我们称之为网络的动力机制),构成一种推动文化生成演化的底层动因。在线空间的信息动力机制为观念因子的生成演化提供动原。托夫勒等人认为在线空间是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它综合了生物和电子两种因素,前者是知识和信息,后者则是电话线、光缆、电磁波。在线空间因为人类的加入,其生态动力系统的特征明显超过机器的特征。作为“文化爆炸”的助燃剂,电脑网络在思想碰撞中点燃的火花已成燎原之势,人类既有的与试图形成的两种价值尺度正在“爆炸”形成的热浪面前推推搡搡,挤挤插插,一遍又一遍地打乱已经“排定的座次”,考验人类的审视力和熔旧铸新的坚定性。 2000年5月, 美国国会众议院就通过中国永久正常贸易法案(PNTR)展开辩论,贸易法案涉及美国对中国大陆的种种社会、政治问题的看法,涉及海峡两岸的关系,涉及美国自己在东亚的经济利益和美国本土的经济发展,涉及美国百姓的利益,于是能否通过PNTR,成为政治家、专家、老百姓价值判断上的一道分水岭。在《今日美国》报的电子网站上,赞成者和反对者之间的争论十分激烈。“偶尔有人贴上一篇反对的 短论,马上就会受到十几个人的群起而攻之。反对的都是洋人,显然是不谙中国事务和美国经济的洋人;予以反驳的、坚决赞成给予该项待遇的,从署名看大多为华人,列举事实,义正词严,讽刺尖锐,而且英文都不错,把反对者的声音完全‘淹没’在大批判的声浪中。反对的声音中,几乎没有华人,国会山上只有一个来自奥勒冈州的联邦国会议员吴振伟,但他与其他反对者一样,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注:参见汤本:“中美关系与两岸沟通”,载《联合早报》2000年5月30日。) 华人支持者和作为反对者的洋人都把BBS公告版视作表态工具, 《今日美国》网站上关于市场开放、劳工利益和人权意识的争论实质上都是美国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呼声,这种呼声一经比特的转换,就会展现在各国人民面前,让网民情不自禁地投入不同的行列,从而扩大了PNTR的政治影响。 2.聚焦和辐射催化的结果:网上集体行为和个人行为 除了信息密度大,兼具全球性和即时性的优点,互联网传播还呈现两大特点:聚焦性和辐射性。这两大特点导致上网行为的彻底分化:网民的集体行为和个人行为,从其表现来看,是两种意义相左的行为——前者是趋同行为,而后者则是立异行为。两种行为之间经常发生某种联系:从集体行为走向个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