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在中国也许还算是个“新”名词,时至今日,仍有国内同行对其“定义”争论不休。国际上那些文化娱乐业巨头们可不管这些,他们早已认定中国是“未来全球娱乐业成长最快的地区”、是“全球文化娱乐消费最大的潜在市场”,无不给予“高度关注”。 随着中国“入世”谈判的稳步推进,开放国内市场已成定局,这种“关注”就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商业动作——不知不觉间,几乎是《财富》杂志全球500 强中榜上有名的国际文化娱乐公司都把敏锐的触角伸到了中国,意在这块大“蛋糕”上切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块。 洋“巨头”因何而来 在中美关于中国入世的双边协议中,中国政府承诺,入世后3 年内允许外国通过合资、参与经营的方式对影院投资改造(股权不超过49%);允许以分账形式每年进口20部外国影片,用于影院放映。 这一协议让美国电影业欢欣鼓舞。据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马朝军介绍,美国特地从中国进口了50部影片,以研究如何进一步打开中国电影市场。与此同时,好莱坞各大公司也纷纷开展了对中国市场的研究,一份把中国电影市场分割为都市、小城、乡村三个区域的调查表已经出现在有关公司派往中国内地员工手中,此番调查旨在征求观众意见,以使好莱坞影片在风格、题材、演员等方面更适合中国市场,票价、观片时间等也在调查之列。另外,美国人已筹谋在中国内地建立自己的院线。显然,资金雄厚、人才济济的美国电影业对中国市场野心勃勃。 时代—华纳集团董事长李文希望,他的公司与中国开展的电影交流活动将不仅限于向中国输出美国影片,还要扩展到帮助中国拍摄自己的“大片”。索尼公司美洲地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霍华德·斯特林格说,索尼公司已经同中国在电影、电视等领域进行了合作,并将继续扩大合作。 今年年初,全球最大娱乐业集团之一的维亚康姆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萨姆纳·雷德斯通在上海说,在国际娱乐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时候,中国已成为跨国公司在全球高度聚焦的地区。他宣布,本公司经营的ZMTV音乐电视台已经进入4000多万户中国家庭,此外还将开设一个专门针对中国音乐爱好者的国际互联网站,将使中国和世界的中文用户都能接触到中国音乐。作为进军中国市场的“序曲”,维亚康姆公司还宣布:将在中央音乐学院实施一个5年奖学金计划, 协助培养中国新一代音乐家。 美国记者迈克雷曾说:“美国真正的优势是文化与知识财产这两个非常人性化的资源。”也正是对这两个特殊资源的最合理整合,才使美国文化产业抢先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了领导者的角色。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入世,越来越多的国际文化娱乐业巨头挺进中国,外来文化产品、服务将无孔不入。事实上,这一浪潮在多年前就已拉开序幕,比如,近4亿中国儿童为卡通片《狮子王》、 《森林大帝》着迷;法国、意大利的时装设计师从中国艺术土壤中汲取营养,创造出颇具东方神韵的时装,重新输入中国……类似的冲击无疑使中国刚刚起步的文化产业面临新的威胁。 “蛋糕”可以做多大 “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谈起文化产业,一切都有些让人措手不及——人们没想到,“文化”居然能成产业,而且是赚大钱的朝阳产业;没想到外国人的动作这么快,容不得自己从ABC 开始在这个行业里夯实基础再打开国门。 然而一切又都是必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恩格尔系数逐年降低,居民用于精神文化生活消费的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衣食无忧的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上、精神上、心理上的需要。文化消费已成为世界消费的热点,这种消费的威力又已发展到了足以影响世界产业结构排序的程度。急速发展的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的文化市场究竟有多大?根据1997年的统计数据测算,国民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总支出将近3000亿元,同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用于娱乐、教育等文化服务方面的支出为448元,而在1985年仅为55元。 尽管横向比较的增长速度已经很快了,仍有人怀疑这一统计口径过窄。根据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最近对海淀、朝阳、怀柔三个区县进行的问卷调查,1998年户均文化消费支出为19268元。据此推算, 目前全市常住人口文化消费已达396亿元,此外,机关、企业的团体文化消费达160亿元,来京旅游人口的文化消费超过150亿元, 以上三方面的文化消费总共为700亿元。 不仅如此,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连年以两位数以上的年增长率不断刷新记录,文化产品既具有现实的消费能力,更蕴藏巨大的消费潜力。 现在的问题,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供给严重短缺。比如,北京拥有各类博物馆110多座,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体育馆、文化馆、 图书馆等,但与1200万人口这个庞大的消费群相比,仍是杯水车薪。居民的突出感觉是,健康的、触手可及的文化娱乐设施仍然太少。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46%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与自己的消费需求不对路。 按照国际惯例,文化产业通常包括电影、电视、图书、音像、演出、收藏、报刊等文化产品的经营。尽管中国现在的文化产业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充其量仅在“咿呀学语”阶段,但下述统计数据也许已经足以预示未来这一产业的“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