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 —5261(2000)06—0070—(06) 近几年来,国内一些理工科大学为了其人文教育的缺陷,成立了一些人文、社科类教育机构,开设了一些人文、社科类专业和许多人文、社科类课程,这对于推动理工科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做法的意义,我们不得不遗憾的看到,这种以有补无的做法的意义是极其有限的。它只能有限地弥补学生在人文、社科知识方面的欠缺和失衡倾向,不能根治和纠正整个理工科教育在办学观念和教育文化上的偏颇和失衡倾向。要使包括理工科大学在内的整个高等教育健康、合理、科学的运行和发展,关键是要建设大学文化,使大学的运行和发展建立在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机制基础之上。为表达自己的这个想法,本文谨对大学文化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大学文化 大学文化在我国实际上是高教文化。因为一是若按照国际通行的大学标准,我国真正称得上大学的学校并不多。二是我国习惯上将专门从事高等教育的单位都称为大学,这其中既有真正符合国际性大学条件的包括理、工、农、医、林、法、商、师等许多一级学科的综合性大学,也有勉强为之的单科性大学和专门的学院(如医科大学、农科大学、师范大学等、工学院、商学院、法学院等),更有一些各种各样的专科学校。这种近似包罗万象的大学,在办学方针、办学方法、办学规模上差距极大,有的甚至迥然相异。其所以将所有专门进行高等教育的机构都称为大学,原因是在我国历史上高等教育资源极其缺乏,接受高等教育的人非常少。因此习惯于将高等教育机构,包括高等专科学校都称为大学。同时,还因为我国在长期的高等教育管理中,将高等专科以上的学校都作为大学统一管理,其政策原则及管理要求和“真正”的大学可以说都是一样的,使人们很容易将“高专”和其他大学同等看待。更有甚者,我国起始于80年代中期的地方性高等职业学校,为了具备号召力和表示当地举办高等教育的决心,所办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几乎都冠以“大学”之名,比如荆门市创办的荆门大学、攀枝花市创办的攀枝花大学等。这些冠以“大学”之名的地方性高等职业专科学校,有的虽然在以往的教育整顿中被迫在校名中标明其职业学校性质,如金陵职业大学、南昌职业大学、天津职业大学等。然而更多的职业高校均未改名,依然保持了“大学”的称号,如开封大学、长沙大学、彭城大学等。除此之外,冠以大学之名的还有一些非全日制的广播电视大学、夜大学、函授大学等。这种大学内涵差异极大的现象,说明我国的大学并非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实为共同研究学术之机关”[1](P169), 而是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统称。因此,我们所要论述的大学文化,实际上是高等教育文化。那么,什么是我们所要论述的大学文化呢?我以为根据世界大学的文化特征及我国高等教育的思想史,大学文化应该有这么几方面的内容: 1.追求真理的意识和传统。德国教育理论家雅斯贝斯认为:“大学是个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所有的研究机会都要为真理服务,在大学里追求真理是人们精神的基本要求。”[1](P170)他同时又说:“大学师生追求真理不负任何直接、实际的责任,他们只对真理本身负责,研究者共同为真理而斗争。”[1](P52)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也说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2](P295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2](P318 )雅氏和蔡先生对于大学应该追求真理的描述,可以说是符合大学的本质和宗旨原则的。事实上,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的最高教育形式,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扩大。其在本职职能方面,不仅有人们公认的教学职能、科研职能、社会服务职能,而且还有近年来人们日益形成共识的教育自我发展、享用职能和社会提升职能;不仅承担着传授文化、保存文化、整理文化的职能,而且承担着创造文化的职能。而教育要履行其文化创造的职能,则必须以自身地位的独立、自主为前提,不断地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地对以往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进行完善和超越。要完成这样的使命,则必须有顽强的追求真理、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思想和精神。追求真理可以说是大学的精神生命,否则,大学就失去了本真的意义,成为雅斯贝斯所说的“纯粹的职业训练的场所”[1 ](P145)。 2.追求高尚的意识和精神。高尚是一种品格、精神、情感的高级境界,是一个人具有良好的文明和修养的标志,也是教育追求的崇高目的。与非大学的教育形式相比,大学不仅以追求真理为己任,而且以追求受教育者的高尚为自己的职责和宗旨。因为大学作为正规教育的最后阶段和学校教育的最高形式,承担着学生人格形成的最后任务。而大学生(包括研究生)作为教育经过长期努力培养出来的高级人才,将走上社会的中高级工作岗位,有的将成为社会各个层次的领导成员,承担社会运行和发展的决策和管理职责。社会的文明、进步、发展要求大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是既富工作智慧,又具有高尚品德的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人们对大学生高尚品德的要求,实际上是对大学学生品德教育的要求,是对大学教育目的的要求。而大学对学生高尚品格的培养,既是教育的本质和宗旨所在,又是教育的职责和使命使然。与其他教育形式(比如中、小学)以及社会事业相比,大学其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它将人的品格培养置于相当重要的地位,而且为使学生人格形成的环境符合其人格形成规律,大学在其活动过程中进行了许多不同于中、小学学习的安排和引导。比如,在学生的学习问题上,虽然仍有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形式,然而大学教学对大纲的遵循形式以及大学教师的教学形式,都有极大的自由度和伸缩性,学生学习本质上是以自学为主。大学教育始终以全社会、全人类、整个民族或者整个国家为自己的思想目标,以人类、社会的未来为自己的建设对象,因而远离世俗的生活和具体的物质利益,能够张扬人类最美好的信念和情感,鄙视自私、贪婪、剥削、压迫、欺诈等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