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超本能的活动结果,文化是人的创造物。同时,本质意义上,人也应是“文化人”,因为“人之所以为人”的依据就在于人所独有的文化属性。任何人都无法超越特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人的每一种观念和行为的背后都存在相应的价值理念,而决定人们价值指向的则是他们所接受或认同的文化。因此,人们的价值观念都与一定的文化背景相关,社会转型时期,人们普遍感到的价值困惑就有其文化上的原因。对其加以梳理、分析,有助于寻求摆脱价值困境的对策。 一、当前文化形态及其基本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尤其是市场化导向的社会实践的发展,在当前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景观。从文化形态上看,反映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文化,突出市场规律的大众文化和体现知识分子人文诉求的精英文化构成了目前我国文化生态的基本面貌。 主导文化以表达国家意识形态和弘扬时代主旋律为己任。每个国家在不同时代都会强化这种体现国家意愿和根本利益的文化形态,因此主导文化往往由于国家权力的认可和推崇而获得巨大的权威性,并借助这种强大的力量去推介、灌输和引导官方的价值观以完成其对民众实施教化的目的。 当今中国的主导文化,坚持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作用,突出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强调服从和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最大限度地统一思想,调动各种社会力量以实现国强民富的宏愿。因此,主导文化承载着大力倡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全体人民构筑社会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历史使命,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尤其是确立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事实表明,当前中国的主导文化利用其优势,及时地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赢得了大众普遍的理解;同时也通过对传统美德和优良革命传统的反复宣扬以及对现实中理想人格的大力推崇,对大众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大众文化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形态,最早出现于率先完成现代工业化进程的西方社会。现代大都市的形成和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构成大众文化产生的两个必要条件。从本质上说,大众文化是借助现代传媒,依照市场运作规则批量生产,以都市大众为消费对象的都市消费文化,是现代社会高速运转的生活方式的产物。 我国大众文化的兴起与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同步,而市场经济的深入又为其日益壮大提供了温床和养料。广播、电视的普及和互联网走进家庭的技术背景,更使这支文化新军的发展如虎添翼。大众文化平民化的风格、精神托慰的温情和势不可挡的娱乐功能迅速获得庞大的受众,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影响。它的崛起为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缓解紧张生活造成的心理压力,开拓人们的视野,张扬个体价值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大众文化面向庞大的消费群体,在商业利润的驱动下,如何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吸引更多的受众是它的第一要旨。大众文化肯定人的感官需要和消费欲望的世俗性,倾情于为受众提供一种情感宣泄和精神慰藉的途径,强化人们的感性依赖,冲淡人们对理想信念、生存意义追问的热情,引诱人们根据感觉决定取舍。中性的面孔和与当前生活的贴近,是大众文化的显著特征。 精英文化指的是由人文知识分子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形态,历来就是一股非常重要的文化力量。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精英文化怀抱积极入世的心态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文化代代传承的主要形式,也给我们留下足以激励人、升华人的宝贵精神价值。“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精英文化更承担起现实批判和开启民智的历史使命。当代的精英文化是传统精英文化的发展,知识分子群体不仅秉承了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道德情怀,对现实政治、社会体制及其运作过程的不合理、不完善之处,表现了应有的批判精神,而且在来势汹涌的追求实利的世俗化潮流中,力图坚守人文精神的情怀,努力矫正市场经济给社会,人生造成重视物质、轻视精神的单维性,呼唤终极关怀,催生新的理想信念,为人提供心灵停泊的家园和安身立命的场所。精英文化的良苦用心,反映了在人们的生存问题基本解决后,转而对生活进行严肃追问的必然需求,其努力有助于缓解人们精神无所依托所造成的困惑。 多元文化形态的共存及其产生的多元价值的并行,反映了社会进步和开放的程度。具有不同价值倾向的文化形态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在社会生活中留下了各自的印记。但是,社会生活,尤其是转型时期的社会生活是需要一定的价值导向的。而上述三种文化形态自身的局限性,使它们都不能单独地满足社会提出的这一要求。 主导文化为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对其他的文化形态存有一种天然的警惕性,以防止文化的多样性损伤其对民众的精神号召力。但是,由于我国目前的根本利益在于迅速发展经济,因此国家选择了市场化的改革方向。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利益主体的分化越来越明显,并必然产生对自身利益的文化表达要求。尽管主导文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思想文化进行规整的职责,却再也无法一如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那样以“一体化”的姿态维护其至高无上的权威,对民众施加无可争辩的影响。主导文化在新的现实中表现了其开放和宽容的一面,使其他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赢得了合法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种局面的形成意味着主导文化不能再用强迫手段畅通无阻地去推行其价值,而只能依靠自身的魅力去吸引民众,以获得教化民众的效果。主导文化历史形成的优势心理,使其滋生了不少的惰性,以至于在面对其他文化形态的竞争,特别是受到市场化的大众文化的挤压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同时,主导文化长期以来左的倾向及其余毒,也使一部分民众对其形成了一种淡漠、疏远的心理定势;加之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消极腐败的现象,产生了一些与主导文化所倡导的价值完全相悖的效应,严重侵蚀了主导文化对民众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