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99《财富》全球论坛,叫响一个口号:“欲独霸世界,先逐鹿中国”。美国劳工部长罗伯特赖希在《国家任务——迎接21世纪》一书中说:“我们正经历一场转变,这一转变将重组下一世纪的政治与经济”。可以预料,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叱咤风云的世纪,谁能见事早,行动快,及时调整好发展战略,占领制高点,谁就能成为强者,稳操胜券。 知识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创新经济,以创新为前提,以创新为特征,以创新为动力。迎接挑战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创新能力。我国当前创新能力弱,创新成果转化率低,这种状况亟待改变。为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科教兴国战略部署,建设包括“知识创新生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知识应用系统”等四大系统在内的国家创新体系,以“知识创新工程”“技术创新工程”“211 工程”等为主体,实现国家创新体系总目标,希望到2010年能使我国创新能力达到中等国家水平。落实中央的部署,提高创新能力,除了在体制、机制、政策、法规、管理等诸多方面有许多文章要做,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也是一个亟待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当前文化中妨碍创新的十大问题 我国文化的主流是健康,是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从创新视角来审视,当前科研院所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中,有碍创新的因素大量存在。具体有如下表现: 轻视知识虽然过去那种“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极左思想早已为人们唾弃,“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盐蛋的”奇型、倒挂的分配现象也基本消除,“知识无用论”再不敢公开叫卖;但是,轻视知识的情况仍时有表现。比起“权”、“钱”来说,知识在不少人心目中的分量就轻多了。重“权”,重“钱”,不重知识,这不仅表现在一些人处事待人上,而且表现在一些人的人生价值取向上。如果说这些是反复指出过的现象,那么对当前知识革命“不了解”,则既是新形势下轻视知识的重要原因,也是轻视知识一种新的表现形式。 当今知识在“结构内容”、“存在开式”、“处理能力”、“传输方式”、“生命周期”、“整体状况”等方面发生了空前的革命,其变革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末有。正象对一件事物不认识,不可能对其重视一样:对知识革缺乏了解,必须不可能给予知识以足够的重视。如果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时,对知识缺乏应有的重视,就违背了知识经济的本性,因为知识经济的产生和迅猛发展,根本原因是知识革命的推动。没有知识革命,不可能出现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知识与经济互动的经济。轻视知识从根本上背离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其结局必然是被动和失败。对于不尊重知识,今天必须从知识革命和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视角认真加以解决,决不可掉以轻心。 不重视人才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能稳操胜券。我国科学家、工程师140万人, 仅占全国人口约0.1%,数量不多,且拔尖的、高水平的很少。 不仅如此,不严重流失。仅以北大物理系为例,近年来不少于70%的毕业生到国外去了:学业成绩位于前列的,100%的出国走了。同时, 在重视人才方面仍有不少问题:这不仅表现在对人才的识别、选择、评价上,观念陈旧,标准过时,缺乏富有时代特色的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标准,而且还表现在对人才的关心方面,不善于创造理想的工作条件和良好的生活环境,常常为平均主义等思想观念所干扰,更缺乏情感上的关心和沟通;在使用方面,不敢也不愿委以重任,有的总感到“嘴上无毛办事不牢”,或者认为“末必少了你这个屠夫就吃有毛猪”;在培养方面,缺乏计划,不愿投入,更谈不上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不同特点和科研人员的不同情况去进行培养提高;在评价方面,求全责备,甚至嫉贤妒能;特别是在尊重方面,科研成果,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和鼓励,意见、设想和建议得不到认真的对待和支持。 不尊重规律“批判马寅初人口论”、“大跃进”、“史无前例”、“洋跃进”等惨痛的历史教训,使人们尊重规律的自觉性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生活中仍有不少人思想深处,奉行的是“权力真理论”、“第一书记第一规律”、“按长官意志办没错”,特别是在工作顺利取得巨大成绩时,忘乎所以,无视规律,以权力、以主观代替规律。正因此,中央反复强调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倡导要形成实事求是之风。 因循守旧小生产按照四季的变化周而复始地进行简单再生产,它最大的特点是保守、经不起风浪。因循守旧,是其基本的思想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我们深深地受着这种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在工作、生活中时有表现。这种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极大地妨碍了创新。清除这种影响,从现实情况看,既十分紧迫又十分艰巨。 论资排辈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提倡一种论资排辈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至今仍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敬老尊贤不等于不要重视年轻人,尊重权威不等于不承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论资排辈”的社会功能具有二重性,其积极的一面是重视老的、权威的作用,其消极的一面是忽视了年轻人的作用。由于传统对其消极作用讲得少,我们继承传统作法时也常常对此有所忽视。 近亲繁殖由于“师道尊严”等重视“师承”的传统影响,一些科研单位几代同党。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方法,一脉相承,相差不多,带来知识面狭窄、知识结构不合理、门户之见、排斥异己等弊端。这样必然妨碍在科研集体中彼此的思想碰撞和相互启发,阻碍了创新活动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