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3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842(2000)03-0009-06 诸葛亮在中国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历史人物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高瞻远瞩,励精图治,清正廉明,克己奉公,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在当时被人们推许,在后世也深受敬重。但客观地说,历史人物诸葛亮的文治武功是相当有限的,就历史功绩和历史地位而言,中国历史上超过他的政治家、军事家不在少数,然而,就其在中国百姓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言,则无人能出于其右。在中国社会中,一直存在着诸葛亮崇拜现象,从中国传统的文化心理角度透视,这决不是偶然的机遇,而是多种文化心理积淀的结晶。本文拟就此作一探析。 一 诸葛亮是中华民族崇尚智慧的文化心理的结晶。 在中国文化中,诸葛亮是“智慧”的代名词,其智慧主要表现在神鬼莫测的用兵上。那么,诸葛亮真的善用兵吗?对此,历来却有不少争论。争论的源头是陈寿的《三国志·诸葛亮传》,在传中所附《诸葛氏集目录》中说: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1] 在传后总评中,陈寿又说: (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1](P934) 这两段话都是说诸葛亮治理国家具有杰出才干,可以和管仲、萧何相提并论,但应付事变、出奇制胜,却非所长,在军事上,诸葛亮并无过人之处。 对陈寿这番评价,历来学者评价不一,有的人认为陈寿是存心诋毁诸葛亮。如《晋书·陈寿传》说,陈寿与诸葛亮家两世有仇,当年陈寿之父是马谡参军,失街亭后,马谡被斩,他父亲也坐罪被髡。此外,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对陈寿又十分轻视,因此,陈寿怀恨在心,于是为诸葛亮作传时,就特意大书一笔“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但更多的人相信陈寿说的就是事实。清代学者朱彝尊、杭世骏、王鸣盛、钱大昕、赵翼等都持这一看法。他们认为《晋书》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大量的历史资料证明,诸葛亮的长处在治军严整,不仅行军,而且驻扎时营垒、井灶、藩篱、障塞都井井有条。《诸葛亮传》中记载,诸葛亮死后,蜀军退去,司马懿巡视蜀军留下的营垒,不由赞叹说: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也!”[1](P925)但用兵之道毕竟要讲究奇正结合,尤其是在当时,魏国兵力远远超过蜀军,诸葛亮要想获得大的战果,必须出奇制胜。而诸葛亮北伐,却一味平稳持重,欲先取陇右而后再进取关中,所以魏明帝一听到诸葛亮兵出祁山,就断言说诸葛亮必然失败[2],因为关右、汉中之间,山道险阻,进军难,退军也难,运粮更是大问题,魏军只要坚守,等蜀军粮尽而退,乘时追击即可。事实也是如此,诸葛亮多次北伐,结果收效甚微,因此现代的军事研究者,对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多持批评态度,说他战略平平,只见其正,不见其奇[3]。 然而,无论历史上诸葛亮的战略如何,当由历史走向艺术的时候,这个历史上战略平凡的政治家却逐渐变成了用兵如神的人物,奇谋为短变成了奇谋为长。 魏晋之际,历史人物诸葛亮就已“声烈震于遐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诸葛亮去世以后,不仅蜀汉人民对他深切怀念,而且中原地区也流传不少关于他的传说。但此时,诸葛亮主要是被作为政治家而被热烈歌颂的。陈寿在《上诸葛亮集表》中说:“其秋(234年)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1](P931) 到了东晋、南北朝时,诸葛亮的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关于他的故事传说又有了新的发展。在当时反抗民族压迫斗争的条件下,诸葛亮在传说故事中首先被描绘成军事才智非常突出的人物,以反映人们强烈要求战胜敌人的普遍愿望。晋王隐撰《蜀记》载郭冲所说诸葛亮的五个故事,力陈“亮权智英略”,其中第三事是“空城计”,表现了诸葛亮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神情自若,不动一兵一卒,反而使比自己强大二十倍的敌人不战自走,疑惧而退。这是后来《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蓝本。东晋史学家孙盛的《魏氏春秋》记载了诸葛亮送妇人衣服羞辱司马懿之事。习凿齿《汉晋春秋》又写了司马懿“畏蜀如虎”、“死诸葛走生仲达”等事。在这个时期的诸葛亮故事中,还描绘他用兵临阵时从容不迫、风流儒雅的神情风度,人们对他的评价是“名士”、名将,传说中则逐渐神奇化,如识破曹操的刺客、木门道“张郃死此树下”、八阵图等。 唐代,由名相、名将变成了“智将”,《四分律钞批》甚至还说“诸葛亮于时为大将军”[4],主要突出其智,不仅在两军对垒时“魏家唯惧孔明,不敢前进”,而且他死后还运用计谋来制造假象和错觉,使敌人心生恐怖而不敢交战。在唐代诸葛亮还成为诗人们吟颂的热点,据载,咏诸葛亮的有50多人,诗100余首。诸葛亮被知识分子接受,与唐代诗人的努力有很大的关系。 宋、元时期,诸葛亮在说书艺人的加工下,具有新的色彩:“卧龙仙”,“人也、神也、仙也”[5],身份成了军师、师父。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在前人的基础上作了艺术加工,把诸葛亮写成一个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全才。他首先是位战略家,其智慧表现在能根据形势正确地制定战略方针,如未出茅庐,就确定了“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以占人和。先取荆州为本家,后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以图中原也”[6]的三分战略;征南之役,确定了“攻心”战略;北伐中原,有鉴于魏国的实力,则采取了稳定局势,平定后方,逐步打击敌人的方针。在战术的运用上更是灵活多变,有鬼神莫测之机。从出山到病逝五丈原,一共27个春秋,中间经历过无数次的艰难险阻,数以百计的战斗,凭着他的忠心和智慧,在很多情况下,以寡敌众,以少胜多,变劣势为优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博望烧屯,初试锋芒,是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功”。赤壁之战,诸葛亮大显身手,他只身前往江东,舌战群儒,以犀利的辞锋,尽挫江东群英;“智激孙权”、“智说周瑜”,使东吴集团下决心建立孙刘联盟,共同抗曹;又巧调鲁肃,使他为其所用,避过了周瑜一次又一次的谋害。蜀汉政权建立后,他更是南征北讨,每一次战斗,都是诸葛亮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展示,即使是在失街亭这样的大败之后,作者又立刻安排了“空城计”一节使诸葛亮的智慧在这失误之中显得更超出寻常。此外,书中写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草船借箭”、“借东风”、“安居平五路”以及制造“木牛流马”、死前布置的锦囊妙计等等,都有是在极力表现他的“智”。从历史上的“名士”到小说中的“智绝”,诸葛亮形象越来越理想化,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和众多艺人的艺术加工,尤其是罗贯中的极力渲染,诸葛亮就成了“智慧”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