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大众文化现代性的理解 由工业革命引发的物质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开始了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变历程。作为社会有机体的文化形态,也随之发生从内容到形式的重大改变。一种以文化产业为特征、以现代传媒为手段、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市民大众为对象的新型文化——大众文化的出现,从根本上打破了文化旧有的格局和形式,造成社会生活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现代化进程来看,大众文化产生于工业革命以来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变革所带来的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的结合过程。世界经济的长期持续增长,带来了大众消费时代,在大规模的物质消费引导下,文化消费出现并上升为独立的层次,促使文化产业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应运而生;突破时空限制的大众传媒的兴起,改变了人类文化传播和表现方式,为大众文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撑和手段;现代化进程中文化教育的广泛普及,使高经济积累率转化成高文化积累率,又为大众提供了接受文化产品必需的选择能力和条件。大众文化作为现代化进程中文化变迁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既不满足于传统的以精英文化为代表的精神追求和终极关怀,也不再停留于民间通俗文化所表达的自发的精神愉悦和审美情趣,而是以商品化、技术化的文化产业方式,为大众的精神需求和娱乐消遣提供情感的满足和意义的享用。这是我们理解大众文化现代性问题的基础和背景。 “现代性”是与“现代化”既联系又区别的概念。所谓“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变化。”(注: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而“现代性”则是对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定义及其本质差别作出科学说明的概念。(注: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8~9页译者前言。)因此对“现代性”的一般理解是指现代工业社会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及基本属性,它形成于现代化进程中,并成为规范现代社会的根本标识。我们把“现代性”的基本标志归纳如下:(1)工业化与市场经济;(2)民主化与政治参与;(3)都市化与大众社会;(4)人的现代化与文教普及。由此,我们可以对大众文化的现代性作出下述把握:首先,大众文化作为现代文化形式之一,本身深刻地体现着“现代性”的本质特征和属性,或者说,大众文化的现代性是社会现代性在文化领域的某种特殊反映和表现,两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次,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在具有本质区别的同时,“现代性”与“传统性”并非截然对立和排斥,事实上,“现代化是传统的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功能上对现代性的要求不断适应的过程”。(注:西里尔·E·布莱克:《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18页译者前言。)社会的变化如此,文化的传承亦是如此。因此,大众文化的现代性既体现着在现代化进程中这一文化的本质特征和普遍规律,又包含了现代性与传统性的互动关系,双方消长、冲突及兼容的程度取决于不同地区和国家在文化传统、价值取向、权力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就此而言,大众文化的现代性是共性与个性内在的双重结合及表现。 二、大众文化现代性的内涵分析 1.商业特性与文化特性 大众文化依赖市场机制的运作来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流通和消费,属于商业性文化范畴。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必须通过文化产品和文化市场才能实现获取商业利润或满足精神需求的意愿。大众文化的商业特性就其改变文化传统的存在及传播方式而言,它是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对大众文化消费需求最直接的市场反映。文化商品化的结果是,文化成为决定现代社会财富价值高低的关键因素,并在全球范围内造就了巨大的文化经济力,成为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文化成为商品和消费对象,不仅对现代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为大众文化提供了充足的动力和发展空间,商业特性成为大众文化区别于其它传统或现代文化的首要特征。 但是,尽管大众文化是具有典型工业社会特征的文化形式,文化产品的生产及其消费毕竟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而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和使用价值。正如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约翰·费斯克所指出的,消费者在使用文化产品的过程中,“不只是在消费文化商品,也是在利用和改换它;文化商品不只是消极接受的对象,更是民众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材料。”(注: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7页。)只有民众参与其中进行“社会意义的生产和流动”,才是真正的大众文化。(注:徐贲《走向后现代与后殖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80页。)也就是说,大众不是文化产品被动的消费者,他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接受能力,了解文化产品本身具有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要求,并能赋予这种文化产品以新的意义和价值,即出现文化的增殖和观念的衍生,满足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需求,他才可能使文化产品得以接受和传播。大众文化的发生发展正是满足消费者这种心理、精神需求的双向交流和影响的过程。因此现代化运动不仅推动着全球教育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催生出世界各地的大众文化,而且深刻影响着文化特性的发挥和表现,制约着大众文化的发展和变化。据我国一次听众调查显示,报纸、广播、电视的稳定读者和观众比例随文化程度的增高呈递增之势,人们对信息需求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收视行为受文化程度高低的极大制约。(注:陈崇山等:《媒介、人、现代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85~87页。)文化特性是大众文化产品区别于其它商品的最独特之处,它与商业特性的相互关系及矛盾冲突也成为当前大众文化研究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 2.世俗特性与参与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