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10多年来,在经济改革和科技发展推动下,高校课程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前苏联式的课程结构体系受到了冲击和动摇,对此,理论界评价不一。有些人认为,目前高校课程已突破了前苏联模式,基本建立起我国自己的课程结构体系。有些人则认为,前苏联式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材体系基本没有动摇,在自然科学和基础科学方面尤为突出。从总体上说,目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一、课程理论研究不够 高校课程虽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却忽视了课程理论的研究。教育改革成功与否,一方面取决于实践,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理论指导。一般说来,改革的程序是先有理论,后进行实践。国外重大教育改革都有系统理论指导。如美国60年代的教育改革,就是在布鲁纳结构主义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前苏联的每一次教育改革,都有教育理论指导。我国高校对课程理论研究不够,主要表现在: 1.对高校课程理论研究重视不够 过去,教育领域以贯彻、解释政策和文件为主。近年虽有改观,但仍时有发生。对高校课程问题重视不够,参与教学改革意识不强,研究成果理论脱离实际,直接影响了课程理论研究。 2.借鉴引进多,吸收转化少 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国外教育思想和理论比较积极,但结合国情利用这些成果,创造出符合我国特色的理论、思想、观点甚少。要么照搬国外理论,要么只顾总结自己的经验。 3.缺乏将实践上升到理论的思想准备 在多年实践中创造的新路子、新思想、新方法,有些很有理论特色。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环境以及教师教育理论素养不高,影响了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新理论的形成。如我国的“主干课程”思想相当于国外的“核心课程”理论。“核心课程”风靡世界,而“主干课程”还没有达到理论体系的高度。 4.分科课程论受到挑战 在世界范围内,分科课程论仍然是高等学校所依托的最主要课程理论,特别是在近代科学知识高度分化过程中得以发展与完善,但目前却受到严峻挑战。科学技术高度综合的趋势和课程的职业化、多样化趋势都对分科课程论提出新要求,而且分科课程也解决不了新问题。因此,在研究分科课程论的同时,也要研究其它课程理论。 二、选修课不足,必修课偏多 1.选修课不足 选修课比重从80年代初的10%发展到90年代初的25%左右,趋势是好的,比重仍然偏低。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少: 选修课比例不平衡,综合大学选修课比重较大,一般在25~30%,最高达35%(南京大学);工科院校选修课相对较低,大约在10~20%;外语学院最低(例如上海外语学院选修课不到10%)。限选课多,任选课少,我国实行的选修课制度,严格规定了限选课与任选课的比例,任选课占选修课的1/3。以此为据,我国高校自由选修课的比例只有10%,甚至还要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国外选修课基本都属自由选修,一般在40%左右,美国如哈佛大学已超过50%。选修课数量少,范围狭窄,一般国外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都有选修课。而我国选修课只占全部课程的1/3左右,且局限在专业课范围,跨学科、跨专业、跨系、跨年级的很少。 2.必修课偏多 我国高校课程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基本都是必修课。80年代以来,情况有所变化,但必修课仍占主要地位,一般达70~80%,远远高出国外50%的水平。主要问题是公共必修课偏少,专业必修课过多。必修课过多,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调查表明,专业人才一生所需知识只有20~24%从学校获得,76~80%的知识是离校后通过自学取得的。即使四年时间都为必修课,也未必能获得更多知识,反而造成知识狭窄、单一。 三、忽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实践性课程严重不足 1.忽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随着科技发展的高度综合化,课程的综合化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文理学科的渗透与综合倍受关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校长S.B.桑普尔认为:“在我们这个现代化的时代,男男女女最大的需求是受到真正的文科教育——即对大学生的教育应包括语言、文学、艺术、体育、历史、数学、科学和技术,不管他们将来是成为历史学家、管理人员、工程师、作家或是物理学家。” 我国除统一开设的政治课、外语课外,文理科基本处于完全隔离状态。80年代以后,虽有改观,但仍没有从观念上解决这个问题。如90年代初许多高校教学计划中规定,文理科互选对方课程一般不超过4门,8学分。加上公共必修课,理科类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才占总课时的10%左右;文科选修理科课程则更少,约占总课时的5%左右。但在日本为16%,美国为20%,有的学校更多。例如日本东京都立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一般教育课程的必修课为44学分,而人文社会科学就有20学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四年制本科生普通必修课为180学分(占总学分的50%),其中理工科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必修课为72学分。 我国理工科院校培养的学生,文化教育和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不足。学生组织领导能力比较欠缺,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都较差。我国林业院校课程中没有人文学科,只有4门社会科学。而日本同类院校却设有25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2.实践性课程严重不足 为发展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国外把实验教学、课堂教学、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视为高校教学的“三鼎足”。大学生入学后,从事实验技能学习的时间达1/3。如美国犹他州大学占36.9%,哥伦比亚大学占31.3%,日本早稻田大学和秋田大学各占35%和34.1%。即使前苏联,也改革以往模式,加强了实践性教学。我国高校实践性教学普遍不足。例如,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规定课外阅读、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实践总计12学分,占总学分的7%。华北电力学院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加起来,不足20学分,占总学分的15%左右。我国高校教学计划中,实践性教学一般占总课时的10%~20%,造成大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比较好,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比较差。具体表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