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解放和发展,也使社会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青年大学生中,人格建构正成为高校教育中日益突出而又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健全人格的现代意义 人格,指人的品格、风格。它是一个人稳定的心理特质。从伦理学上讲,它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综合。人格反映着社会文化的特点、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的时代,社会成员身上折射出不同的人格特点。闭塞专制的社会,其社会成员的人格笼罩在愚昧和麻木的黑暗中;当社会民主与开放时,社会成员的人格则显示出和谐与进取的力量;当社会文化繁荣而严谨时,人们追求理性的崇高,人格稳健而富有聪智;当社会生活浮躁不安时,游戏人生的文化倾向则使人们迷惑焦躁…… 过去几十年,人们在人格上普遍表现为循规守旧,固步自封,这种人格带给社会的是一种沉重的惰性和守旧,带给自己的则是停滞与倒退。而现在,在一些人身上,则又表现为主体膨胀的畸型人格,对环境挑战的焦躁无绪,易于盲动,缺乏理性,这种人格带给社会的是急功近利的浅薄与狭隘。而我们所推崇的是现代人格,它能在无章可循的情境中,以科学理性的选择,寻求通向有序的途径,为社会发展和进步提供丰富的营养。健全的人格对一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其促进作用正日益突出。 今天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越来越突出人的进步这一社会的根本目的,同样,如果人的发展不与社会同步,再先进的科技政策、经济设计都将成为一句空话,进步的社会需要人们发达的大脑和强健的体魄,更需要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对每个人来说,也是实现自身价值,保证事业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首先,健全的人格是天才得以弘扬的条件,比如,在人格结构中缺乏勇敢和自强,不敢超越自己,不敢超越权威,又怎能奢望创造出令人眩目的业绩呢?其次,成熟的人格也是实现良好合作的必要前提,现代社会的发展已将小生产时代的生存方式远远抛开,事业的成功将取决于人们之间的有效合作与协调。一个人的骄傲与自私使人难以接受,又怎能精诚合作呢?再次,残缺不全的人格易导致人生的悲剧性结果,比如虚伪与刻薄的人格,尽管可能有暂时的得意,但最终将会被人们所唾弃。而成熟的人格能使自己拼搏向上,并最终收获硕果。 二、人格教育应是德育课的基本内容 对健全人格的教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文艺复兴乃至十九世纪思想家,都留下了理想的痕迹。马克思、恩格斯尤其重视人的发展。对高等教育来讲,人的素质的提高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全面培养人才,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都得到发展和提高。但是人格教育作为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我们一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甚至否认它的客观存在,既使在德育教科书中,也只是简单描述几笔。 在德育内容中,几十年来我们注重的是政治信仰、形势政策和抽象的道德原则等,忽视对学生的心理品质、人格结构及社会适应性等自身素质的培养与引导。前者是坚持多年长期不变的,对每个人来讲,都需要用毕生的努力才能达到,这是高标准的超前教育;后者与大学生的成长就业和人生成就直接联系,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我们可称之为现实性教育,这是人才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仅有单一的超前教育则是不科学的,至少是不全面的。这种单一的教育内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和不信任感,甚至他要放弃接受这种教育。青年属于社会,反映着强烈的时代特色,尤其是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已远远超出了德育教科书的内容,所以,我们应注重有时代特色的教育,教会他如何生存、发展,如何为社会服务等,其中,健全人格的培养是首当其冲的。不幸的是我们没想到要进行更多的人格教育,它成为我们教育中的盲区,所以当空洞的说教涉及到人格问题时,就显得鞭长莫及、力不从心了。数不胜数的事例提醒着我们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成绩优秀的尖子学生经受不住考试的偶然失败而坠楼自杀了,人们这才发现他性格中极其怯懦的一面;工作一贯积极的学生干部、威信慢慢下降了,原来他暴露了虚荣、投机的人格弱点;在校期间惹事生非的“危险分子”,毕业后却很快适应环境,工作得心应手,超过了安分听话的“好学生”…… 许多事例给了我们尴尬。没有人格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况且我们所面临的不仅是某个个体人格,甚至在社会整体人格上,我们也该深思、反省了。我们应该郑重其事地把人格教育搬上德育课堂,在日常的学生教育中也要常抓不懈。 三、人格的传统桎梏与现实误导 改革开放十几年了,民主与科学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我们的灵魂深处及人格结构上仍留有“传统”的影子。千百年来,儒家的理想人格及其教育理论已被中国人所广泛接受,其优良精髓被人们所习闻乐见,但是也有很多糟粕仍残留在我们的心灵深处,给现代人格打了很大的折扣,主要表现在: 传统的权威人格和官本位思想深入人心,权力欲和控制欲使人们急于找靠山、钻门路,在谋到一官半职时而自鸣得意,在失意时又自卑逃避。甚至作为老师、领导,让学生和下属看到了你在权威面前的盲从。 另外,在我们的人格结构中仍存在着难以根断的奴性。人们习惯以他人的评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明哲保身、见风使舵,习惯于灌输和传达,时时表现出不自觉的依附意识。 传统人格的阴影,自然也折射到大学生身上,比如在择业中需要自我推销时,大部分学生普遍感到胆怯、有压力,甚至在就业制度走向市场后,仍然束手无策,只坐等组织分配,因为我们从未教会学生如何竞争,如何开拓自我。一旦经济状况不景气,就业机会减少,则又留恋大锅饭,挤回到党政机关,以求稳妥为上策。人格结构中少了锐气,多了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