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的“211工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但是“211工程”刚刚启动,负面影响却悄然而至,出现了一些偏差。结合学校工作的实际,笔者认为有必要作一番分析和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 在实施“211工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来自于各个方面,有认识上的误区,实践中的误操作,还有管理目标和实际条件的差距等。表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1.定位“一流大学”目标何其多 “211工程”提出的口号,就是在经过数年努力之后,建成一批一流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点,通过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来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部委属重点院校一律打出了进“211工程”的旗号,地方政府也希望通过合并、共建的手段力保一二所省(市)属重点院校进入“211工程”。这些学校,虽然基础和条件差别很大,但目标都一样,定在“一流大学”上。 行为科学的期望理论告诉我们,必须把握好期望的“度”。期望值太低,激励作用不大;但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反而产生不了多大的激励作用,甚至有可能使期望变为失望。就我国现有的1057所高校而言,对“211工程”的反映不完全一样。那些学科建设、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已经遥遥领先的高校来说,没有他们这些“重中之重”学校的加盟,“211工程”也就不成其为“211工程”,他们不愁进不了这个门槛。而那些“重中之重”以外的重点院校来说,是不敢有半点怠慢的,因为“重点建设”未必就是“建设重点院校”。在高校比较集中的省市,地方政府除了“共建”一二所“重中之重”的学校,让其先进“211工程”之外,兴奋点是在一二所省市属嫡系重点院校上。因此,“211工程”对那些目前虽不在前茅之列,但又不会被排到中下等的部委和省市属重点院校的刺激最大。而对于大批基础相对薄弱或十分薄弱的院校来说,由于目标太远,即使有再大的能耐,也乏回天之力。不难看出,真正能够被激励起来的院校所占的比例至多也只是百分之十几。多数院校由于重点资助无望,又面对已通过预审戴上“211工程”桂冠的院校咄咄逼人的气势,不免有一种失落感和压抑感。 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建设一批一流大学,尤其要突破穷国办不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束缚。但是,我们也不能为建一流大学而不顾基础和条件,一窝蜂地争办世界一流大学。高等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不能忽视各级各类高等学校都在以其独特的方式服务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这一事实。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和高等院校的和谐发展,本身是“211工程”所希翼的。 2.对重点投资的期望值过高 重点投资是“211工程”的核心问题,也是议论的焦点。据说,“211工程”计划总投资50亿人民币,如果地方政府最终也能拿出50亿,那么今后十几年里将有100亿用于这项工程。然而,以100所大学1000个重点学科点年均重点投资数来看,也只有几百万。虽然绝对数不大,但对于教育资金一直紧缺的高校来说,是有一定吸引力的。 现实情况是:重点投资的资金尚未到位。国家教委早就明确,中央从1994年起开列“211工程”启动资金,并逐步建立扶持“211工程”的专项资金。时已1995年下半年,据说,拨给国家教委的启动资金只有3亿元,通过部门预审的国家教委直属院校已有十几所,至今未得到“211工程”的专项资金。一些部委属院校由于主管部委的经济实力较强,倒是得到了几千万乃至上亿的重点资助或资助承诺。这些部委属院校也比国家教委的大多数直属院校早一步进入了部门预审的行列。常会听到这样的议论:某某部属院校已通过部门预审了,接着就有人说,那个中央部委有经济实力呀!于是乎,国家教委直属院校和经济实力稍逊一点的部委属院校怨声四起,怨自己的“婆婆”太穷。 对重点投资的期望值过高,在某种意义上是给自己作茧自缚。应该承认,与发达国家的著名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的经费一直是十分短缺的。国家教委直属35所重点高校的国拨经费总和远不及国外一所著名大学的教育经费!这是不能回避的事实。“211工程”没有回避建设经费这一热点,明确了必须“加强教育投入”,并把“建设经费比较落实”作为遴选的条件之一,还提出了资金筹措的新思路,以调动各方面的办学积极性。这是正确的决策。但从已通过部门预审的院校规划中可知,重点投资的缺口是明摆着的,而且在近期是得不到根本解决的。因此,笔者认为,已通过部门预审和即将进行部门预审的高校,对国家重点投资的期望值不能过高,思考点应放在资金筹措问题上,要通过各种渠道呼吁国拨“211工程”重点投资的切实落实和有所增加。 3.联合办学与进“211工程”直接挂钩 近年来,迅速发展的高等学校联合办学,给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联合办学一是走出了按照部门计划封闭式发展的路子;二是穷国办大教育,要求高校必须走联合办学提高办学效益的路子;三是迎接21世纪的挑战,实施“211工程”,加快高校建设步伐的需要。 在实施“211工程”的过程中,有两种类型的联合办学特别引入注目。一是高校合并,二是高校举办者之间的联合办学,即中央部委与地方共建。这两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是深化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已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如果把联合办学与进“211工程”直接挂钩,甚至绝对化,就有失偏颇了。合并和共建对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无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进“211工程”奠定了基础,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优化结构、调整布局、转换机制、提高质量与效益。高等院校较少、基础相对较弱的地区和部门,通过合并,力争有一二所学校进“211工程”,有其战略和布局上的需要;而高校较多的地区和部门,通过合并或共建,就不光是为了进“211工程”的问题了。布局结构的调整不能与“211工程”直接挂钩,也就是说,联合办学和进“211工程”的着眼点是不一样的。因联合或者共建,就非进“211工程”不可,只能导致工作上的被动,影响改革的深化。事实是,往往几所高校合并后,虽力量有所增强,但其总体实力还是不及一些部委属重点院校。硬要攀比,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