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报道由孙超 徐洪亮采写) 有人说,“教育是我国计划体制的最后一座保垒”。随着“招生并轨、收费上学、自主择业”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已迈出了重要的关键性一步。从明年开始,这一教改体制将在全国各大高校大规模地普及落实。如今,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及其他各界人士对此是如何评说的?这支庞大的自费生队伍的心态如何?如何保证生活贫困生完成学业?自费上学的发展前景又会怎样? 系列报道之一 高校收费大势所趋 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根据国家教改方针,并轨之后,公费上学将成为历史。政策的变迁,教育的改革,这无疑是它的一个方面。但是,教育活动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教育工作本身的特点以及其广泛的社会普及面,使得推动它前进的每一步改革都会受到社会的普遍瞩目。 从1992年开始,国家教委提出了逐步实行高校公费自费招生并轨,逐步完善办学机制及自主择业的教改思路。1993年,上海外国语学院、东南大学两所高校率先进行试点。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大学收费的制度进行行政上的确定。1994年,全国又有39所高校相继进行了公费自费并轨制度的改革,其中包括清华、复旦等全国著名大学在内的29所国家教委直属院校。 同年6月,李鹏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报告中也指出,“普及高等教育,普通高中、中等及中等以下职业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实行缴费上学是世界许多国家通行的作法,从我国已经试行的学校来看,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已经逐步为社会所接受”。 1995年国家教委又将这一改革的范围扩大到全国140多所高校,仅医学院校实行招生“并轨”改革就46所,占全国医学院校的1/3。 一种平衡被打破后,不可避免会引起社会的某些波动,一位从教30多年的老教授感到忧虑:一些才华出众的学生可能会因缴不起学费而对大学校门望而却步,毕竟,并非每一个学生都能拿出那么多钱来。也有人认为,收费制度的改革是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有利于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孰是孰非,请看这样一组数据: 1986年,全国委培、代培、自费生在招生总数中的比例不足1%; 1992年,仅自费生在招生总数中的比例已由最初的5%上升到15%; 1993年,在全国招生总数中的自费生比例已达到25%; 1995年,湖南医科大学自费生名额只有100多人,分数公布仅两天,申请自费报名者就达到500人。湖南师范大学自费报名也是火爆,第三天该校不得不挂出“自费报名已满”的招牌,可前来探询的学生和家长依然络绎不绝。 实行高校缴费制度,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国家教委推行的高校招生并轨的制度一旦变为现实,自费生这一特定的称谓将成为一个历史性的名词。 系列报道之二 自费学生心态各异 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是建国以来继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后发生在我国教育领域内对全社会触动最大的一次变革。如今,这些掏钱上学的自费生在求学的道路上心态如何呢? ·我有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 在南京大学数学系,有一名叫张燕的女学生,高考时,她的分数达到了专科线,她却放弃了公费读大专的机会,坚持自费上本科,父母对此也很支持。问及原因,她说:父亲是中专毕业,几十年的经历使他为学历而苦恼,评职称升工资,几乎每次都与他沾不上边。没办法,四十岁那年,父亲咬着牙拿了个自学大专文凭。想想父亲的经历,再想想将来文化层次不断提高的现实,自费读本科实在划得来。如果说张燕走上自费道路是经过一番理性思考的话,那么东南大学财金系的王伟对此也颇有“见解”,他是去年自费进入这所大学的。本来,他完全可以公费上学,只因为没被所填志愿栏中的专业录取,才选择了自费择校这条路。谈及当初的想法,小伙子说:“既然重新给了机会,我就有自由选择专业的权利,专业不好的话,不仅将来收入差距大,恐怕连工作单位也难找,更不用谈事业了。”经了解,在自费生队伍中持有这种观点的人数占据相当多的比例。 ·待业青年自费上学 近几年,由于亏损企业增多,政府机关人员精简整编,加上每年高考落榜生的骤增,就业的机会少而又少,随之而来的是城镇待业队伍的不断壮大。在这一社会现实面前,一些家长为了子女的前途,宁可自己手头紧点儿,生活苦一些,也甘愿掏出一沓沓厚厚的钞票让子女自费上大学。家长们观念的转变,学子们对此又有何想法呢?在深圳大学,有一名叫李娟的学生,高考时因三分之差落榜后待业在家,后到深圳打了一年工,今年毅然决定自费上大学。谈到想法时,姑娘爽朗一笑:“在家待业,不如自费上学,好处至少有三:一来学些知识,为今后上岗或自谋职业创造条件,增加竞争的资本;二来高校分配多实行双向选择,为自费择业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三来一些高校在招收自费生的同时也许诺向用人单位推荐工作,这无疑也是一次就业的好机会”。一些家长表现的也很开明,“多缴点钱供孩子上大学,虽说不包分配了,可这年头只要有知识,不愁找不到工作!”时下,一些城镇待业青年自费上大学的现象已不鲜见。 ·为了一张“红PASS” 自费上大学的潮流总体说来,主流是好的,可是也不乏支流的浊浪撞击。南京某高校的自费生刘涛,感慨能考上这所院校真是太辛苦了,他想轻松一段时间。于是,他经常请病假上街看电影、下馆子。用他的话说:“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每每考试前夕,他便找到各任课老师说,“请高抬贵手吧,给60分就行。不瞒您说,我老爸‘路子’广得很,工作单位早给咱联系好了。”在高等学府里,类似刘涛这样但求一张红彤彤的毕业证书,自恃家庭条件优越者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还是勤勉好学上进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