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明九十年代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是:“改革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体制,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其意义在于:“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活力,走出教育发展的新路子,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奠定基础。”作者曾先后以“一论”、“再论”、“三论”①②③为题探讨了高教体制改革如何与经济、科技体制改革的协同发展问题。为了全面探讨高教体制改革与社会改革各方面的关系以及校内领导管理体制改革,本文提出的命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由于文中某些思路有值得商榷之处,故于题前冠以“试论”,说明旨在探讨问题。国内学者已有一些论著涉及本文命题。如,文献④专列一节论及“政治与教育体制”,主要论述了政治“规定”、“制约”、“影响”教育体制的一个方面。文献⑤中也有专门章节分析了政治体制对高教体制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以及建国以来我国高校领导体制的演变。本文试图从我国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深化高教体制改革,或者说从高教体制改革中的政治体制改革内涵的角度进行初步分析。 一、“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 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并一贯坚持的战略部署。1980年,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所作的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长篇讲话,对我国政治体制的核心即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进行了全面分析,尖锐地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并对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必要性,改革的内容、目的和要求以及实施步骤作了系统而精辟的论述。这篇经政治局讨论通过的讲话,是指导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献。邓小平在讲话中指出:“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现行制度的“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⑥。1986年夏天,邓小平几次讲话提出要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日程上,并要求最迟到十三大要有一个蓝图。党中央在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经充分酝酿、仔细准备,通过十三大报告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设计。报告除论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外,明确提出,“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这是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改革的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有先后之分,又无法截然分开。关于“党政分开”问题,报告指出:“这个问题不解决,党的领导无法真正加强,其他改革措施也难以顺利实施。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党政分开。”列宁对明确划分党和苏维埃的职权,克服以党代政现象有多次论述,在准备苏共十一大政治报告时,再次重申:“必须十分明确地划分党(及其中央)和苏维埃政权的职权;提高苏维埃工作人员和苏维埃机关的责任心和主动性;党的任务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而不是象目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对细节的干涉”⑦。 十三大报告还就权力下放,职能转变,机构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以及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等诸多方面改革作出了系统规划和部署。 十三大以后五年,其中包括经历了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一场政治风波,1992年党的十四大在政治报告中强调:“中央明确宣告,党的基本路线和十三大的决策是正确的,绝不因为发生这场政治风波而动摇”。十四大报告在阐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内容时指出:“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报告论述了九十年代改革和建设必须努力实现十个方面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其中第六、七两条是“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下决心进行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概括起来,其要点是:①必须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②进一步完善人代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侨务政策。③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充分发挥各类专家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加速建立一套民主的科学的决策制度。加强基层民主建设,逐步完善监督机制。④高度重视法制建设。⑤机构改革、精兵简政,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 十四大报告在总结十四年改革开放实践的基本经验基础上系统规划的政治体制改革蓝图,在修改的新党章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在党章总纲中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必须保证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经济、文化组织和人民团体积极主动地、独立负责地、协调一致地工作”。 政治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一再强调的关系全局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全党、全国的战略任务。邓小平同志反复指出:“重要的是政治体制改革不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进行,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⑧。政治体制改革是关系全局的,当然包括教育系统在内。如同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一样,必然存在一个政治体制改革与教育体制改革相互制约、协同发展的关系问题。 二、高教体制改革中的政治体制改革内涵 高教体制和政治体制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又存在着紧密相关的内在联系。因而,两者的改革也必然是密切相关的。近十多年来,在高教体制改革方面通过大量实践探索有了相当进步,但又感到距《纲要》提出的深化高教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又十分遥远。一方面似乎在某些方面上头管得越来越细,如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印制防伪毕业证书,本来评审高级职称可就近由地方解决,现在有些部委又收归行业办理等等。另一方面在各种社会大潮涌动下,学校感到难以自立、无法自主办学,而去办一些本不该由学校办的事。现在人们戏称“学校书记、校长都姓钱”。学校内部管理改革似乎主要在“管人”上做文章,越搞越繁琐,有悖改革初衷。产生这类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把教育体制改革当作一般行政事务、一般业务改革来处理,而没有考虑其内外部深层的政治因素根由。探究高教体制改革中的政治体制改革内涵,弄清两方面改革的相互关系,才有可能推动改革的深化发展。对此,有以下三点可以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