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校师资队伍正处在新老交替的关键时期,现在的青年教师5-10年后将责无旁贷地挑起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重担,成为跨世纪教师队伍的主体。那么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中,青年教师的质量、数量如何,更显得尤为重要,它将直接关系到高校教师队伍能否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因此,谁能不失时机地解决好青年教师稳定和提高的问题,谁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优势,争到主动。 一、高校青年教师流动的现状 自党的十四大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来,整个社会已逐步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转化。高等师范院校教师队伍作为人才培养的工作母机,同样经受着改革浪潮的冲击。这种冲击,从长远和整体上看,将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一个良性发展的契机,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不完善的情况下,某些社会现象也难免产生一些负效应,给师资管理和队伍建设带来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原来教师队伍潜伏的“隐性流失”倾向转化为“显性流失”,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流失日益加剧。这里仅以我院为例,自一九七八年建院以来,我院共调出各类人员263人,其中教师高达225人,占调出总人数的86%。(详见图一、图二)
图一:1978-1994年人员调出情况图
图二:调出人员职别结构图 从下图又表明,我院调出的教师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165人,占调出教师总数的73.3%,占调出总人数的62.7%,调出的青年教师又以26岁-30岁年龄段居多。见图三:
图三、调出教师年龄结构图 据有关调查表明,从1987年-1992年,各高等学校流失教师总数占补充教师总数的70.1%,其中流失青年教师的总数占补充青年教师总数的78.8%。据统计,我院的比例也达到51.4%。近几年来,才人市场的初步建立及人才使用的价值规律作用,再次掀起了人才流动的热潮,使我院本来就难以稳定的教师队伍又出现了新的流失态势,从图一也可以看出近两年的流失量又呈现高峰,其中教师的流失比例上升为90%。 高校青年教师流动的不均衡性而出现的流失倾向,已对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若发展下去,势必出现高校教师队伍在年龄、知识、学术结构上的断层,导致学校在教师培养方面的投入增多,周期拉长,使紧张而有限的资金造成浪费。因此,高校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应成为当今教师队伍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来抓。 二、高校青年教师流失的原因 青年教师流失的原因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水平诸方面的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社会地位、生活待遇以及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高校教师工作条件差,工资待遇低,住房困难大,子女上学就业难,是高校青年教师流失的原因之一。近年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工作,多次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但由于国家财力的限制,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仍然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师范教育在财力、物力上的发展又受到比其他教育更多的限制和制约,因此造成教师的工作环境、住房条件、工资待遇、子女就业、职称评定等福利待遇与社会上的其他行业相比,实际差距较大。据有关资料分析,1992年教育系统职工的平均工资为2739元,居国民经济十三个行业的实际倒数第一位,在教育系统内,高校教职工的工资又处在倒数的位置上,因为中专、中学教师工资构成中,比高校教师增加了教龄津贴、班主任津贴,提高10%的补贴,另外还有达三十年教龄可全薪退休的优惠待遇。这种社会分配的差异性,导致了高校教师心态的失衡,成为人才流失的“催化剂”。根据统计,我院月工资在300元左右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8%,他们的低工资同社会上的高消费形应了强烈的反差,他们生活上承受不了,心理上更承受不了,这是许多人“跳槽”、“下海”的主要原因。 当前人才流动的宽松环境和高校外部的强大吸引力是高校青年教师流失的原因之二。由于人事制度的改革,高校在用人制度方面采取了与毕业生签定合同,规定服务期的办法,使教师队伍的流动出现了宽松局面。从改革的角度看,这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符合高校自身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但是由于沿海及特区以国家为了鼓励和扶持他们发展的优惠政策,制定了许多富有吸引力的引进人才政策,如在人才引进上采取不要工资关系,不要行政关系、不要户口粮油关系、不要人事档案即可接收,造成高校学有专长的青年教师可以不辞而别,使学校无可奈何,致使一些紧缺专业出现了入不敷出,人才匮乏、勉强维持的局面。据调查,目前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不愿从事教学工作,即使留下,一些人面对外部优越环境的诱惑,也不能安贫乐道,勤奋敬业,一旦条件成熟就“跳槽”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