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两课”即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它们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是保证高校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正因“两课”具有这样的作用,因此,从国家教委到各高校都非常重视“两课”的建设。无论多么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必须通过教师这个教育主体去掌握、运用与实施。因此,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充满活力的“两课”师资队伍就应该是以提高教学实效为主的“两课”改革中的应有之义。 一、加强组织建设,解决“两课”师资队伍在数量、结构上的不合理和后继乏人的状况 最近几年,一方面各高校年纪大的教师陆续退休,另一方面一些中青年同志不愿继续从事“两课”的教学,转行干其他工作,造成“两课”教师数量减少。与此同时,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近几年的大学毕业生又不愿到高校从事“两课”教学工作,使得高校“两课”师资队伍严重缺编。在教师严重缺编的情况下,为完成现有教学工作任务,现有教师就只好超量工作。这样一来,一方面由于教师工作量过大,一周上课时数太多,几乎疲于奔命,也就没有时间、精力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从而很难做到针对性教学。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天天站讲台,也就没有时间去进行教学法研究,没有时间练内功,提高自身素质,补充新知识。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必然影响到“两课”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育人效果的发挥。第二,“两课”师资队伍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这里说的“断层”,一是指现有教师队伍中35~45岁的教师很少,二是指最近几年大学毕业来高校担任“两课”教师的人数极少。如我校的马列教研室从1987年以后就再也没有毕业生进来,从而导致25岁以下又出现了一个“断层”。前一个“断层”主要从结构上影响现有师资队伍,造成结构不合理,当大批老教师退下来后,主要靠25~35岁之间的青年教师顶上去,而这一层次与35~45岁年龄层次的教师相比,从总体上看,在理论修养、教学经验、工作态度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这无疑会影响到“两课”的教学实效;后一个断层则直接关系到“两课”教师的接班人问题,即如果长期没有年轻的毕业生进入高校“两课”师资队伍中来,“两课”师资队伍就会后继乏人。 以上情况表明,当前“两课”师资队伍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结构上,都已严重影响到“两课”教学实效的提高。因此,从组织上加强其建设是一项相当紧迫的工作。为了做好这一工作,除了延长老教师退休年龄,以优惠条件返聘以解燃眉之急外,更重要的则是要稳定现有中青年教师和吸引毕业生充实到“两课”师资队伍中来,这就要求我们做好两项工作: 第一,真正贯彻执行国家教委关于“两课”教师在定编、提职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减轻中青年教师的压力,使他们“安居乐业”。国家教委根据“两课”教学的特点,在历次下发的有关文件中,都对“两课”教师在定编、提职方面给了倾斜政策。但许多高校在定编、评职中并没有贯彻教委的精神,“两课”教师的定编、提职仍同专业课教师一样要求。从教学上看,由于“两课”教师从事的是基础理论教育和公共课教学,备课量大,花费精力多。从科研上看,则一无项目,二无经费,三无科研编制,全靠自己业余时间写点文章、搞研究,而职称评定时却同专业课教师一样要求,这已经不公平了,更严重的是有的学校“两课”教师的职称评定时高级职称还必须经过所在省的学科评定组和专家委员会,实际上比专业课教师还多出两道关卡。这对本来压力就大的“两课”教师无疑是雪上加霜。有的教师承受不了就只好逃避,一走了之。而这部分人恰恰又是当前最缺的中青年教师。因此,加强“两课”教师队伍组织建设首先就要真正贯彻国家教委文件精神,减轻他们的压力,稳住中青年教师。 第二,应增加对“两课”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加强对现有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以稳定“军心”,另一方面,可以吸引今后毕业的青年学生进入“两课”师资队伍,解决后继乏人的难题。首先,从当代社会发展趋势来看,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人文、社科方面的知识更新更快,“两课”教学的特点就是要结合新情况、新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各级教委和各高校应该为“两课”教师提供诸如国内外访问、进修、合作研究、参加各种学术讨论会的机会与资金,以便于他们更新知识,了解人文、社科的新动向,提高业务水平,进而提高在学校评聘职称中的竞争能力。这无疑会进一步促使他们安心于本职工作。其次,从目前来看,新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不愿到高校从事“两课”的教学工作,其中“两课”教师在出国、进修、访问、科学研究以及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方面与专业课教师差距太大,不能不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如果各级各高校能在这些方面为“两课”教师提供与专业课教师同等的条件,必将会对今后毕业的青年学生增加吸引力,使他们加入到“两课”师资队伍中来。 二、加强思想建设,解决“两课”教师对教学的不适状况 “两课”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输马列主义,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引导学生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从事这一工作的教育者自身必须要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素养,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信仰。另外,作为马列教师本身还应有较高的思想境界,较好的思想素质和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负责的精神。但是,从现实看,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两课”师资队伍在这些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这表现在,第一,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高校“两课”教师中老教师和中青年教师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老教师当年之所以当上了“两课”教师,一般来说是他们对马列主义有坚定的信仰,心甘情愿地做一名传播马列主义的教师,为传播马列主义,他们自己则很注意学习马列主义,读马列原著,因而有较高的马列主义素养,而中青年教师则不然,他们中的不少人实际上并没有把马列主义作为一种信仰,而只是作为一种学术问题看待,因而说不上有坚定的马列主义信仰,他们之所以当上了“两课”教师,主要是外在原因,而不是出自自己的内心。因此,中青年教师中自觉学习马列主义、读马列原著的人并不多。第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政治淡漠主义和理论虚无主义等逐渐抬头。这些思想一方面影响到高校的学生,使他们对马列主义、对政治学习等不感兴趣,对政治课态度冷漠,这实际上对“两课”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冲击甚至是否定。这首先从外在导致了“两课”师资对本身工作意义的怀疑。另一方面,作为“两课”的教师本身也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负面影响也难免不对其中一些人产生很大影响。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也同样影响着“两课”教师。再加上从生活上看,高校教师收入偏低、生活清苦。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爆发户,两相对比,反差太大,这又从主观上导致“两课”教师对自己工作意义产生怀疑。这两方面原因带来的怀疑使“两课”教师出现了精神上的挫折感、失落感,进而出现心理压力和疲劳反应,对工作或冷漠或不安,或采取逃避现实、脱离“两课”教学等消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