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西方发达国家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普遍采取弹性开放师范教育制度。师资由“分离培养”向“统合培养”转化,师范院校也逐步趋于综合化。这是世界师范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师范教育也必然向这一方向演进。 关键词 普通教育 师范教育 分离培养 统合培养 综合化 多样化 一、世界师范教育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在人类社会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专职教师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师范教育起源则更迟。 原始社会教育是在生产生活中进行的,因而没有专职教师,一般以“长者为师,能者为师”。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专门教育机构学校产生,奴隶主控制学校并培养为他们服务的人,学校设在官府,以官吏为师。在古希腊的雅典学校里,也有少量的“以智者为师”的情况。后来奴隶制瓦解,封建个体经济兴起,随之“官学废驰,私学兴起”,形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这时出现了“以吏为师”到“学者为师”、“典范为师”的重大转变。欧洲封建社会早期,由于基督教完全与封建世俗政权密切结合,所以宗教控制了学校,这些学校均以僧侣为师。 封建社会教育以“学者为师”、“典范为师”是一大进步,但由于当时的教育主要为统治集团培养人,规模小,学生少,对教师需求量不大;又因为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古典学科,相对贫乏,对教师资格要求不高。所以这一历史时期教师没有专门的培养渠道。 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是一定历史时期,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伴随着经济的飞跃和教育的普及,在人类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世界师范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师范教育的产生及其体系形成时期 早在17世纪上半叶,被称为现代教育之父的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六年初等教育的思想,他说:“我们坚决主张对一切人授予一切知识的普通教育。”他创立了班级授课制,围绕班级授课制的需要又订立了相应的学期、学年和假期制,为推进普及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虽然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普及教育的思想在当时无法实现,但这一时期毕竟到了实施普及教育的前夜。普及教育是师范教育产生发展的土壤,所以师范教育也进入萌动时期。 12、13世纪,欧洲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手工业行会学校和商人子弟学校,这些学校着重学习生产和业务知识,体现了萌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的需要,随着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这类学校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势头,对教师需求也随之增加,在这种形势下,于17世纪末叶师范教育产生,当时主要是一些培养教师的短训班和一些规模不大的师范学校。如1684年法国天主教兄弟会开办的“教师讲习所”,1694年德国哥达举办的师范学校等等。这些师范学校的出现,标志着对教师质量要求日益提高和教师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到来。 18世纪后半叶,蒸汽机发明和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应用,这是一场伟大的产业革命,它把资本主义社会推进到机器大工业生产的新阶段。这种社会化大生产不仅给教育的飞速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学校教育要迅速扩大教育对象,给未来的劳动者以文化科学知识、机械原理和技能的教育,以便培养出适应机器大生产的新型劳动者。学校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第一,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必须反映现代生产的要求并要培养出适应现代生产的有文化的大批劳动者。第二,教学内容全面更新,自然科学知识进入学校教学且比重大为增加。第三,教育对象不断扩大,普及教育由必要性变为现实性。很明显,现代教育的产生及发展,对教师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正因为这一社会客观需求才促使了师范教育的迅猛发展。到19世纪,各国都普遍设置了师范学校,由初等师范、中等师范到高等师范,形成了师范教育体系,使普及初等教育有了稳定的、高水平的师资来源。 2、师范教育的发展时期 19世纪后半叶,工业生产进入电气化时代,生产水平提高要求劳动者文化水平也要相应提高,或者说生产水平与劳动者文化水平成正比。因此,各工业国不得不延长普及教育的年限,由实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向普及中等义务教育转化,这对师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师范教育因此而得到迅速发展,并且中等师范教育也逐渐向高等师范教育转变。比如美国,1893年纽约州奥尔巴尼市把师范学校升格为州立师范学院起,到1917年取消中等师范学校,此后中小学师资均由师范学院培养。德国在19世纪,小学和国民学校的师资一律由师范学校培养,由于工业化生产发展的需要,要在国民学校高年级开设专业课,相应要求教师要有大学文化程度。于是,德国于1926年在普鲁士邦成立第一批师范学院,并且确立了以高等师范为主、综合大学教育系为辅的师范教育体系。苏维埃政权也十分重视师资在国民教育中的作用。1917年10月革命胜利,第二年即召开全苏第一次师范教育会议,并颁布《师范学院新章程》,第三年即1919年便创建了全苏第一批统一的高等师范学校和缺陷儿童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到30年代,苏联即确定了从师范学校到师专、师院和大学教育系这样完整的师范教育体系。 3、师范教育的改革提高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原子能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标志着工业社会开始转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作为知识智力社会,对脑力劳动者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本世纪50年代末,美国脑力劳动者就已经占整个就业人数的40%以上,到70年代,即上升到50.1%,随着计算机和自动化工具的广泛应用,脑力劳动者就业人数的比例还在继续增长。所以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不仅继续延长中等义务教育年限,扩大多种类型的中学后教育,而且把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也提到议事日程;到70年代,许多发达国家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目标,到80年代,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大学毛入学率已超过60%。这种形势对师资在质量和多样化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使师范教育进行改革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