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80年代初至今,我国已派出各类留学生14万余人,而回国者仅有4万余人。不少自费留学生学成后不想回国,有的人还打算长期定居异国。公费留学生的逾期滞留率也相当高,而且这些留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中高级人才。虽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有关这个问题的经济学方面的思考。因为,从劳动力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在伦理上,我们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但从国家经济利益的角度而言,我们必须把人才当作“商品”来对待。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讨论。 留学生学而不归的经济原因。有的人认为,留在国外以改善自己的处境是一种“人权”,对此我们不敢苟同,但至少它的背后是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和经济原因的。首先是国内外经济状况的反差所造成的较强的吸引力。目前,虽然从国外归来的高级人才有较充分的就业机会,但国内的专业技术人员工资较低,生活条件不佳,工作条件较差,向上流动(升迁)的机会较少;在国内,科研手段和科研条件难以得到满足。如果没有妻子等家人的收入及其它经济来源,则难以保证有较好的生活。而“留”在国外的话,有较高的薪金、有较多的同行专家、有较多的专业升迁机会、有较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以美国为例,目前美国的4口之家的平均年收入为24,000美元,1993年美国政府规定的贫困线标准为:4口之家的年收入低于14,000美元者。据统计,中国留学生中的“留”在美国者中的30%其年收入平均为25,000美元,超过了美国家庭的平均线。还有8%左右的“留”者甚至于达到了年收入50,000美元,他们拥有住房,有的还成了出租房子的房东。所以,国内外经济状况的反差就显出了“留”在国外的经济上的吸引力。其次,对于自费留学生来讲,他们留学的经济成本主要是由自己支付的,因而显得尤其不易。如果回到国内的话,则这些花费(成本)将难以赚回,更难有净收益,即使要有净收益,也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他们不大可能较快地回国。再次,对于公费留学生而言,其留学的经济成本主要是由政府付出的,因此,一回国就可以直接进入收益阶段,而不必象自费留学生那样须经过一个成本收回阶段。但是,在国内的收益和在国外的收益(尽管在国外工作他们常常是以重要的服务换取着不公正的相对于国外的同行而言较低的“薄薪”)相比显然是低得多。因此,部分公费生也会滞留不归。第四,目前国内实行的职称制度是以比例划定各级职称的人员数的,而在此制度下就有可能出现在国外辛辛苦苦获得学位者在回到国内后由于高级职称职数的限制而不能得以晋升。这样,不但事业有损,经济上也有诸多损失。第五,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滞留,还由于接受我国留学生的国家采取了一些吸引他们的措施。比如,美国联邦政府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制定了允许有特长的专业人才留在美国的“移民法”。一方面是我国在设法尽量减少“人才流失”,而另一方面是某些国家也在设法“引进人才”。第六,学科、专业选择中出现的偏差问题。有不少留学生所学的专业与我国当前的人才市场的需求相脱节,这也会导致留学生学而不归或暂时性的学而不归。我们不能不承认,留学生在国外所接受的教育的学科、专业、课程及其内容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科技的实际情况有较大的距离。于是,留学生们就会考虑:既然一时不能马上用上,一时与国内的人才需求不一致,不如转而留在西方国家,继续研究更先进、更前沿的问题。可见,留学生在学科、专业的选择中出现的偏差也是导致学而不归的一个原因,其更深层的原因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第七,留学生们在接受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的同时,也对我国的工作条件、商品、消费等产生了不现实的要求,从而有一部分留学生变得难以适应我国国内的经济与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从而导致他们学而不归。我们认为,经济因素是多数留学生作选择时的决定性因素。当然,我们也不能认为这是唯一的力量,对于有些留学生而言,也许非经济的因素对他们更为重要。但无论如何,经济因素在留学生们选择“留”还是“归”时都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他们会对就业机会进行比较,会对生活水平进行比较,会对学术水平进行比较,也会认真考虑自己的年龄因素及其本人在国内的社会经济前景等因素。可以说,“留”还是“归”的选择就是他们对“归国”与“留在国外”的有利或不利的诸经济因素进行全面衡量的结果。 留学生学而不归对我国经济的不利(消极)影响。学而不归对我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有:“生产”留学生这种人力资本所需的费用,包括儿童培养费;教育费用(大部分留学生至少在国内享受了中小学的教育,还有一部分享受了直至本科甚至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受教育期间的机会成本(由于学习而放弃了工作收入);派出留学生时政府及其家庭所花费的珍贵的外汇支出,其中包括机票费用及学费等。据统计,我国留学生所缴纳的学费约占接受国为他们所付出的总费用(培养费)的37%,最多不超过40%。换言之,如果我国的留学生中的绝大多数学成后都回国的话(归国率要达到95%),那么我国便是净得利者,因为有60%左右的培养费用是由接受国代付的。但是,目前我国留学生的归国率仅为28%,远远达不到95%的比例。当然接受国也为我国的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经济资助,但这种支出由于获得了这部分学而不归者的人力资本(经济生产力)而得到了超额的补偿。因此,从总体上衡量,我国有不小的经济损失。留学生的滞留不归即人才外流问题,决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各方面的利益。学而不归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的优化是十分不利的,也就是说,这种学而不归现象加剧了我国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结构与高等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包括留学生)结构的不相匹配的程度,从而也违背了最节约化的经济原则。从经济的观点看,这是一种人才培养的变相浪费,因为学而不归会对我国的人才供求关系产生冲击和影响。如果某些专业的人才供过于求(在我国是存在着人才的结构性过剩的情况的),那么,学而不归的选择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这种合理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目前,某些专业的人才供过于求,但在将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后,可能该专业又成为供不应求的专业了,而到了那时,想马上找回这些海外的人才可就并不那么容易了。如果某些专业的人才现在就供不应求,那么,学而不归更会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专业结构产生不利的影响。上述两种情况下的不利影响会间接地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使国家蒙受损失。 留学生学而不归对我国经济的有利(积极)影响。由于中国人有较强的家庭观念,所以学而不归者一般都会给家里或亲朋好友寄一些外汇,而这些外汇无疑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学而不归者可以促进我国与海外的经济联系、增加贸易机会、扩大国际合作,也可以在我国的“招商引资”活动中起重要的桥梁和中介作用。有些留在国外的才华出众的专家可能或已经成为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如世界银行、亚洲银行、联合国的各种专业组织的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在这些国际组织任职,会有助于使世界各国更加了解和关注我国的发展,从而间接地使我国在经济等各方面得到利益。中国存在着人口问题,留学者移居国外可以构成一种人口控制的方式,并同时相应地增加我国国内人口的就业机会。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他们对国内的影响力,可以促使我国人民更快地接受西方国家的生育观,从而有助于我国人口控制目标的实现,而这对我国经济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一部分高级人才学而不归,从短期看是弊,但从长远看,可以说是借西方发达国家作为我们储存人力的地方,对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可能远大于目前之弊。此外,也应当看到学而不归或者说人才流失问题的暂时性。比如,攻读硕士学位者往往要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有些读完博士学位后还要做几年博士后的科研工作。因此,判断留学生到底是“留”还是“归”,起码要10年后才能有个正确的结论。而且,由于各种复杂的因素及关系在起作用,所以,学而不归者并不是永远的“学而不归”者。事实上,有许多在国外工作多年的人才最终又回国了,即使那些定居在国外的科学家不回国,他们也常常以各种方式与国内的同行合作着、关心并帮助着国内的科研与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