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高等师范院校是培养人民教师的摇篮,这是社会赋予它的特殊使命。然而,许多年来,高师院校在培养目标及教学模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弊端。本刊刊登邵守义教授《关于高师教学改革的思考》及其一组讨论文章,旨在使全国高师教育界都能对高师教学的改革问题予以关注,展开讨论,从而共同寻找出一条真正属于高师自己的教学之路。 【内容提要】 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严重存在着“脱离培养目标、脱离高师特点、脱离中学教育实际、脱离三个面向”的弊端;其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脱离现实,陈旧老化,缺乏现代性、实用性、多样性,因此必须进行改革。改革高师教学的一条新路是:克服“四个脱离”,坚持“四个结合”,实行“三性原则”,落实“五字方针”。 高师教学中严重存在着“四个脱离”现象,因此必须进行改革 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要不要改革?答案是肯定的:必须改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高师教学中严重存在着“四个脱离”的弊端:脱离培养目标,脱离高师自身特点,脱离中学教育实际,脱离“三个面向”。其中,脱离培养目标是核心,其它三个脱离是其具体表现。 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这个问题就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样明确:是中学教师。然而,说是这样说,可实际做起来,却很难说是这么回事了。从建国起直至今日,高师院校就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向综合大学看齐。无论是教学指导思想,还是教学模式、教学过程,都一味地以综合大学为标准来衡量自己,而恰恰忘记了自己的高师特点,忘记了培养目标,忘记了综合大学现在也在进行改革。 这种盲目向综合大学看齐的倾向,无疑是不对的。 综合大学是干什么的?是为国家培养科学家、理论家、管理干部和技术人才的。学生毕业后要到研究单位、设计部门、企事业和政府机关,从事研究、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要求他们必须具有专业理论水平和知识修养,必须具备理论研究能力、科学创造能力和技术操作能力等等。与此不同,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中学教师,学生毕业后要到中学去任教。作为中学教师,不仅要求掌握某一专业或学科的较强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而且还特别要求具有把所掌握的理论和知识有效地传授给中学生的能力,即实际教学能力。 也许有人提出,我们过去的高师院校毕业生中不是也出现了一些科学家、理论家和政府官员吗?这不是很好吗?我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我们并不否认,过去高师院校的确培养了这样的人才,但同样必须指出的是,这毕竟是少数人,毕竟不是高师教育的根本目的。如果忘记了这一点,高师院校同其他院校又有什么区别呢?无论人们提出千般理由万般根据要使高师院校向综合大学看齐,但只要他忘记了高师自己的培养目标,那一切理由都是不成立的。 高师教学活动与自身培养目标的背离,乃是教学指导思想所致。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高师教学不考虑自身的高师特点,不考虑中学教育的实际情况,不考虑怎样坚持“三个面向”。这种不良倾向,渗透在高师教学的全部活动中,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再到教学方法,问题比比皆是,弊端处处产生,困惑时时袭来,以致使高师教学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没有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从而没有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下面,我们从高师教学活动的三个重要环节、课程设置、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来具体地剖析、认识一下。 课程设置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因此,它也是高师教学改革的出发点 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课程设置,也有人称之为课程结构(设置是动态的,强调过程;结构是静态的,着眼于结果)。 高等院校应该怎样设置课程呢?我认为,首要的根据,就是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决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为培养目标服务。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客观事实。 那么,我们高师教育是培养什么人的呢?是中学教师。因此,这是我们高师院校课程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倘若离开这个出发点,高师教学就势必误入歧途。然而,建国以来,我们高师院校的课程设置真就离开了这个出发点,并由此造成了一系列的偏差和失误。 第一,高师课程设置的一个不良倾向,就是盲目向综合大学看齐,忘记了自己所应具有的高师特点。翻开我们的教学计划看一看,除去点缀性的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等几门课程外,我们的课程设置简直和综合大学一模一样。 应当说,综合大学开设的课程与其培养目标是基本一致的。例如综合大学中文系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两个系列:一是语言系列,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等基础课,以及有关语法、方言、训诂、音韵等方面的选修课;二是文学系列,主要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美学概论等基础课,以及有关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等选修课。这些课程内容繁多,涵量很大,偏于学术性、专业性,这与综合大学中文系的培养目标——语言研究工作者和文学研究工作者是有内在联系的。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以培养中学语文教师为目标的高师院校的中文系,其课程几乎完全按照综合大学的来设置,同出一辙,别无二致。我们承认,有的课是必须开的,但有的课则不必开,如方言研究、音韵研究、现代西方美学流派研究、《金瓶梅》研究等。但令人遗憾的是,有的高师院校就开了这样的课。这些课程,对于中学教师这个培养目标来说,可谓是相去甚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