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地位的提高是与人类文明进展相一致的一种文化过程。与妇女受教育状况的巨大改善相联系,本世纪全球妇女地位迅速提高已明显表现为政治参与、经济生活、家庭结构和文化表达等主要方面。有关妇女解放运动的消极方面是形成了妇女的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之间的剧烈冲突,突出表现在妇女作为“女强人”和“贤妻良母”双重社会角色之间的矛盾①,人们产生了关于妇女解放的进与退的困惑。人们不知道妇女是“解放”还是“不解放”好。于是有的社会学家提出了“让妇女回到家庭中去”的口号。这一口号亦得到了社会各方面许多人士的附和。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只有妇女重回旧的价值体系,回到家庭中去,继续实行“男主外、妇主内”的旧式劳动分工,社会和家庭才能维持应有的稳定;妇女自身的利益才能真正实现。人们常常列举的例证是日本、韩国等东亚新兴工业国,在那里,许多妇女婚后即“回到厨房”,家庭和睦,且妇女的寿命大大高于男子。 全球妇女地位的提高及妇女解放运动中的社会困惑是本文论题涉及的两个重要社会背景。在这一背景或前提下,如何看待妇女地位提高与中国的高等教育呢?本文主要讨论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对妇女地位提高的重要作用 妇女接受高等教育主要是现代社会现象。因此,妇女接受高等教育本身不仅是妇女社会地位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更主要的又是妇女解放的一个能动力量。高等教育对妇女地位提高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对妇女在政治、经济、家庭生活及社会心理诸方面改善的积极作用;二是高等教育对妇女解放中遇到的当代困惑的解答可能发挥的作用。 关于高等教育对妇女在政治、经济、家庭生活、社会心理四个方面的积极作用可以用图示(见次页图)来加以说明。附图可分为A、B、C、D四大循环作用系统。各循环作用系统均共一个能动的因素——妇女受教育程度,而妇女接受高等教育隶属于这一核心要素。 以下四大循环作用系统可用作以下说明: 1.循环作用系统A 这一系统表明妇女受教育程度和就业、家庭经济状况(妇女的经济地位)之间可以形成良性循环。一般来说,妇女接受教育程度愈高,就业的可能性就越大,由于就业,妇女对经济资源的控制能力的改善又会反过来对妇女教育程度提高有促进作用。约·奈斯比特和帕·阿博顿妮指出:“如果说男人是标准的产业工人的话,那么妇女就是典型的信息工人。”在美国,84%的劳动女性在信息部门和服务性部门工作,其中大多数妇女工作职业是在专业人员之列。44%的成年妇女(25~64岁)受过大学教育。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妇女1975年仅占获得该学位人数的11.7%,1990年时已占33%,获法学学士、博士的女性1966年只占3.5%,1987年已达40%,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比率1966年和1987年分别为7%和32.2%。②受教育程度的较高水平或接受高等教育的妇女较多显然与美国的较高就业率,较高的经济地位密切相关且相互作用。美国作为最发达国家其状况也许不足以代表全球已经发生的变化,但至少可以这样说,美国的上述变化代表了全球妇女就业、经济地位与教育程度之间互动的某种趋势。与这一趋势相反的则是那种未能接受高等教育甚至还是文盲、半文盲的妇女因工作能力有限而不得不放弃工作,即便工作亦在性别樊篱所制约的分工限度之内从事诸如农业、纺织等传统的“女性”行业,投入较多体力,获得较低的工资和职业保障。而这一状况显然无益于妇女在家庭中经济地位及与之相关的其它地位的改善,妇女受教育的机会也会进一步被削弱。
2.循环作用系统B 这一系统说明,妇女受教育程度和生育、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妇女受教育越高,就业率越高,则不仅用于抚养子女的时间和精力会受客观上的限制(即事业不允许有太多的子女),而且最关键的是较高的教育水平会使妇女的生育观念及生育决策大大改善。高学历和高收入的妇女已摆脱了靠多生子女去获得地位、分担劳务及养老的功利压力,从而可以转向追求对子女素质培养而非简单的数量增殖上。而且,由于子女较少,工作时间得以保障,教育程度较高的妇女获得的经济能力就愈大。经济状况和地位、子女的良好状态又反过来会强化妇女接受较高程度教育的社会进步。结果是,在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中接受教育程度较高(尤其高等教育)的妇女的生育率普遍低于教育程度较低和文盲妇女,发展中国家最高生育率因而每见于农村。不识字,教育水平低因而贫穷的妇女生育率高。高生育率与过高的婴儿死亡率、妇女生育疾病率、母亲死亡率相联系。性别比例失调(男〉女,东亚、南亚地区尤为严重)与妇女受教育程度偏低构成函数关系。妇女受教育程度越低,参加经济生活的可能或比重越小,人们就越倾向认为她们仅仅是妻、母,从而分配给他们的资源就相对较少,这又会降低其存活的机会。 3.循环作用系统C 这一系统主要反映了妇女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社会地位及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的政治参与需要妇女接受较高水平的教育。妇女界出现的那些杰出的政坛领袖基本上都是受到了良好教育的人士,从贝·布托到布伦特兰都是如此,大多数议员和高级行政人员也是如此。某种意义上讲要同男子一起竞争从而突破“玻璃顶篷”,妇女必须显示出他们拥有比男子更高的教养,而教养来自教育;教育又对其领导能力、社会形象进而对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产生积极影响。反之,那些文盲、半文盲的妇女,其参政能力显然会受到极大的制约。而因其参政力的削弱,妇女就难以获得较高的政治荣誉和政治地位、较高的社会承认。一旦妇女成为无足轻重的人,不要说高等教育,就是接受义务教育的必要性也会被打折扣。 4.循环作用系统D 这一系统要说明的是社会表达(外显层面)和社会心理(内隐层面)与妇女地位及妇女受教育程度间的互动关系。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为妇女参政、就业,进而在社会和家庭中获得平等地位创造前提。如果没有妇女在政治、经济、社会及家庭生活中日显其重要作用,那么既不可能有整个社会表达(传媒、教科书、艺术等)上对妇女的承认,更不可能有文化及心理层面上对妇女偏见的最终消除,亦不可能有妇女自身的真正自信自强。没有自立的妇女必然是缺乏自信、自尊的妇女,而自立的拐杖是教育,在今天和未来尤其是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