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分析东盟五国独立后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种模式。揭示本地区在协调西方高教模式与本国社会发展、学术性和应用性、民主化与高效率等之间的关系上的某些特点和趋势。提出高等教育地区间合作在东盟中的意义。 东盟国家(Asean)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新加坡。它们历史上大多曾同中国一样是欧美强国的殖民地,受殖民制度的影响,这些国家在独立前后一段时期里,其高等教育都带有宗主国的烙印,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同其他许多国家一样也经历着一个从移植别国模式到自我发展的历程。由于同处东亚文化圈,儒家思想成为这些国家文化和教育传统中的一个部分,这种传统在移植西方模式的时候正面临着巨大挑战。 同时,各国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经济水平占有明显的优势(见表1),并且与其高等教育构成某种因果关系;有些则在欣欣向荣的增长背后暴露出高等教育政策中的失误,并阻碍了这些国家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将富有特色的东盟诸国作为案例来进行研究,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或正走向工业化的国家的高等教育事业是有好处的。 一、东盟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分析 独立之前,五国虽有一定数量的高等院校,但接受高等教育只是少数人的特权,是一种精英教育。独立后,各国都重视发展高等教育,视之为实现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关键措施。它们大致经历以下几个并非完全分裂的阶段(以除新加坡外的其余四国为例): 1.民族化。一方面,独立后东盟各国希望摆脱西方强加的种种标准,为此,进行了三方面工作:[1]寻求新的大学目标。其中包括: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培养国家急需的专门人才;保存和发展当地的传统文化;促进国家统一与团结。在泰国、印尼和菲律宾则以允许私人创办高等院校为实现大学目标。[2]统一教学语言。本民族语言,如印尼语、菲律宾语、马来语等取代了原宗主国语言。[3]教学内容、制度对本民族的适应性。印尼的社会学课程被注入了民族的观念,马来西亚则提出扩大农学院,以适应农业发展之需。各国突出的一点就是政府的统一规划在独立后高等教育新秩序的确立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东盟又多为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教育制度。马来西亚采取鼓励土著青年入学的办法,主要是保证马来人的入学机会。目前,他们把70-80%的新生名额留给了马来人子女。 2.大众化。高等教育在各国发展计划中始终占居重要地位。70-80年代期间,高等教育事业都呈飞速增长态势。与日本等发达国家比较情况见表2。 不难看出,各国的水平是不整齐的。菲律宾和泰国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马来西亚增长热头稍缓,这也许是政府“发展教育不纯粹为了经济发展需要,而是为了各领域的平衡发展的需要”这一既定政策的结果。印尼情况有所不同。建国初,政府不惜降低标准,扩大招生规模,以缓解人才奇缺的境况。两所最大的大学一律实行免试入学。70-80年代,当局着手整顿私立院校,提高办学质量。1986-87学年,该国私立学校在学人数占高等院校在学总数的79%。泰国主要得益于两所开放大学,其学生数占高校学生总数的约70%。 3.国际化。东盟国家之间高等教育的交流较少。国际化主要标志是大批派往海外,尤其在西方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各国留学生在世界的分布情况见表3。 表中显示,马来西亚和印尼两国的海外留学生最多。而美国则是接受东盟留学生人数最多的西方国家。这种国际人才交流方式的形成有以下一些因素:[1]国家对层次人才的需求与本国高等教育机会相对匮乏之间的矛盾,这在马来西亚和印尼两国尤为明显。[2]60-70年代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提高使中产阶级家庭有能力支付昂贵的留学费用。[3]对外贸易在东盟占有很大比重。该地区许多青年将在国外获得学位看作是在现代化工厂或外国企业谋职的重要手段。另外,对于象马来西亚这样的国家来说,虽已摆脱了殖民统治,但与其原宗主国在教育制度,尤其是教学语言上仍然藕断丝连,这为顺利到这些西方国家就学创造了条件。 留学潮带来的一个负面效应是人才外流。菲律宾1981-1984年间,移居美国的专业人员和留学生达43359人。这种现象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也同样存在。1982年,新加坡共培养2041名博士生,而留在澳大利亚的就有621人,占1/3。而对于象菲律宾、泰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大学毕业生的高失业率问题不解决,就更难以阻止获得学位的青年人外流,也没有可能大量吸引海外的人才回流(见表4)。 二、具有新加坡特色的高等教育模式 东盟国家中,新加坡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例子。其人均GNP远远超过其他四国,而其领土面积、人口、资源在各国中都处于劣势,获得自治的时间也较近(1959年),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基本上是自治后的事。与马来西亚一样,奉行“英才主义”的教育哲学,但卓有成效的政策使得新加坡的高等教育在西方模式与本国土壤的结合上取得的成绩却尤其令人注目。根据联合国1987年的一份报告,新加坡每十万人中有1622人在高等院校读书。这个比例在东盟国家中仅次于菲律宾。有机会进入高等院校的新加坡青年已达同龄人的35%。一批又一批的高校毕业生成为这个美丽岛国经济腾飞的“核心资源”。其成功之处至少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