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收新生和招生选拔考试制度是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系统由低到高顺序运行的“关节”和“枢纽”,也是各个不同教育阶段总结、评价的重要方面,其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程度高是不足为奇的。 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历史文化背景及其它诸多原因,世界各国在招考制度及反映的问题方面有所不同,但一般说来,经济发达国家教育发展水平较高,教育供给能力较强,教育需求与供给间相对平衡,因而升学竞争相对较弱,招生考试多为分散进行,政府干预程度较低。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发展仍不平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供给不足,因而在一定范围里形成了升学竞争剧烈、上一级学校对下一级学校“指挥棒效应”突出,招考集中管理,社会关注和政府干预程度高等特征。目前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中的热点问题大多与这些特征密切关联。 各级各类教育都存在着招生及遴选问题,也都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新的改革对策,但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重点讨论普通中等和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中的几个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热点问题。至于近年来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数量、发展规模以及各类考试中的一些具体政策规定,请参考《中国教育年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年鉴》、《国家教育委员会政报》及其它有关信息统计资料,本文就不作赘述。 一、“黑色七月”的是与非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一般都在每年的七月以全国统考的方式进行,流火季节,酷暑难当,考场内莘莘学子挥汗如雨,背水一博,考场外众多家长翘首以待,焦灼不安,各种新闻媒体每年都作为重要消息予以报道。录取通知书下达前后,又是“几多欢喜几多愁”,不知牵动了多少人的心,上演了多少人间悲喜剧,经历过或正在准备经历高考的人们称这段时光为“黑色的七月”。 关于“黑色七月”的利弊得失,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中国可谓之“考试大国”,起于隋兴于唐的“科举制”,取代了“世袭制”和带有世袭色彩的“九品中正制”,对封建社会聚敛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时候,科举制度成为统治阶级束缚知识分子、摧残人才的“八股”,走向了它的反面和灭亡。中国近代学堂吸取欧美、日本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亦是利弊兼有,成败各半。毛泽东同志对“把学生当敌人”的考试深恶痛绝,曾多次强烈主张取消这种考试。“文革”中取消了升学考试乃至平时闭卷考试,其后果是严重和众所周知的。“文革”后党和国家决定恢复高考(统考),对整个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统一教学要求,恢复教学秩序,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事业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对学校来说,教育教学是需要标准和评价的;对社会而言,人才是需要选择的,考试作为评价和选择的一种主要方式,是不能简单废除的。首先,它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摒弃了权利、出身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对公平竞争的干扰,必然受到社会的认同。其次,它对维护学校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强化和督促作用,它所产生的竞争和压力的正面激励作用也是明显的,事实上,国际社会公认我国基础教育乃至高校本科教育的整体质量是稳定和可靠的。美国现任总统比尔·克林顿在其竞选纲领和演说中针对美国教育标准不明确和过于分散的弊端,多次提出“要树立高标准,……必须实行意义重大的国家考试制度,……来测定我们的学生是否符合我们所规定的标准”。虽然他也认为不应简单地使用国家标准和国家考试来衡量教育情况,但他强调标准和测定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是值得注意的。(见美国《教育文摘》杂志,1993年1月版,《克林顿总统的教育计划》一文)。再次,升学考试基本上起到了区分和筛选的功能,确实为国家选拔、培养了大批人才,这一基本事实似乎也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我们对考试的功能和作用不但不能轻率抹杀而且还应给予充分肯定。 然而,目前通行的升学考试内容和方式像一把“双刃剑”,其不完全性、简单化和负作用也是明显的。首先,它存在着科学性和完整性不足的一面,以单纯文化课知识为主和“一次考试定终身”,有时并不能正确衡量一个学生的全面素质,“高分低能”和“漏才”现象亦在所难免。其次,“高考指挥棒”的巨大牵动效应倾向于构建一个应试教育体系,即学校的一切工作以考试和升入高一级学校为中心来安排运行,忽视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再次,学生只能被动、机械地死记硬背现成的知识,难以生动活泼地学习,创造力受到抑制,学习负担重,有损于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在全国统考的情况下,学校必然考虑“投入效益”而考什么教什么,造成教育教学思想以及教学内容和方式严重封闭和固化,对任何形式的教育教学改革产生排斥和阻碍作用。 针对这种情况,教育界和社会上的有识之士均大声疾呼: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个问题已成为当前议论、改革和实验的一个热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要逐步改革和完善升学和考试制度,稳步推进小学毕业生就近入学、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高中毕业生会考和高考制度的改革”。看来,考是要考的,但改革亦势在必行。然而,在招生和考试制度改革呼声日高,改革措施相继出台的同时,却出现了一种社会性、流行性的不协调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