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十年来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并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同时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应着重考虑的问题是:(1)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研究;(2)加强“211工程”评估的研究;(3)重视评估专业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评估 高等教育评估研究和实践活动,是现代高等教育研究和实践活动的重要领域之一,它在加强教育的宏观管理、深化考试改革以及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科学管理,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十年历程进行回顾,总结其经验教训,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我国高教评估十年的主要阶段 回顾十年来我国高教评估工作的历程,其发展的轨迹和主要阶段可作如下描述: (一)高教评估的理论准备和试点准备阶段(1985年6月至1987年5月)。 1985年6月,原教育部在黑龙江省镜泊湖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评估专题讨论会”,来自全国38所高校及7个部委、5个省市的代表近百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讨论了高等教育评估的目的、作用、理论和方法;交流、论证和汇总了各种评估方案;交换了今后评估试点的意见。会后出版了《高等教育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初探文集》(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年) 1985年11月,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开展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研究和试点工作的通知》,全面地部署了对高等工程教育的评估研究工作与试点工作,之后,成立了全国性高等工程教育评估委员会和科学评估小组。 1985年12月,在广州召开的高校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确定,由华东师大、北京师大、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组成教育评估试点工作联络组,要求各校拟定三个项目的评估指标体系。 1986年5月,在合肥举行了全国性的“教育评估讲座与研讨会”。6月,在北京召开了“评估高等学校工作状态理论与方法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30所高校、6个部委、3个省市以及中央教科所的代表80人。会议提出了高校评估的一些重要概念,如区分合格评估与选优评估、指标体系的简化、自评的作用、评估的心理状态等。会议还对美国和前苏联的教育评估作了比较研究。会后出版了《教育评估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北京航空学院出版社,1987年)。 1986年11月10日至12月1日,国家教委组团考察了美国和加拿大的高等教育评估。归国后考察团写出了“访问报告”,翻译出版了《美国加拿大高等教育评估》共四册。 1986年12月,国家教委在成都召开“高等工程教育评估试点工作会议”。会议讨论了4个部委、35所工科院校提出的学校专业、课程评估的指标体系、标准与方法,以及德育、体育评估的指标体系。会后出版了《高等工程教育评估》一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会议为整个试点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基础。 (二)高教评估的正式试点阶段(1987年6月至1990年9月)。 1987年6月,国家教委在西安再次召开全国高等工程教育评估试点工作会议。至此,以本科教育评估为中心的学校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三个层次的试点工作正式开始。这项工作涉及全国80多所工科院校。到1989年第一季度,基本按预定计划完成了各项试点任务。在此期间,其它科类的各高校以及没有试点任务的工科院校也开展了大量的评估试点工作。 1987年8月,由北京大学和美国“与中国教育交流服务中心”(Educationd Services Exchange with China,简写为ESEC)在北京联合举办第一次“中美教育评估研讨会”,走出了高校评估国际合作研讨的第一步。 1987年10月,“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七五”期间国家教委的重点研究项目。课题组成立之后,开展了一系列的评估研究与实践。 1988年,受国家教委委托,上海高教研究所创办《高教评估信息》,该刊从第6期开始更名为《高教评估》,1994年又更名为《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由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会,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国家教委高教研究中心合办。 1988年6月和12月,高教评估“课题组”先后在天津和上海召开“高等教育评估学术讨论会”,对建立我国高教评估制度的总体构想以及“高教评估暂行规定”草案进行了研讨。 1989年1月至1990年1月,国家教委组织了全国首次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的评审、奖励工作,并决定此项工作以后每四年进行一次。 1989年12月,国家教委在郑州召开“全国高等教育评估工作会议”。总结高教评估的试点工作,讨论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建议稿。这次会议标志着90年代我国的高教评估将进入稳步发展的新时期。 1990年8月,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美国ESEC共同发起召开了“第二次中美教育评估研讨会”,进一步加强了高教评估的国际交流。 (三)高教评估的稳步发展阶段(1990年10月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