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招生“并轨”是当前我国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它将牵动高教体制、高校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深化改革。本文拟根据37所试点院校的新鲜经验,就“并轨”的客观依据、意义、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招生制度 收费制度 毕业生就业制度 “并轨” 办学机制 去年,我国37所高等院校实行招生“并轨”的试点,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和经验。按其趋势,今后还将进一步扩大“并轨”招生的范围,所谓“并轨”其实质是以建立收费制度为标志的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在招生方面是把目前由指令性计划和调节性计划的两种计划形式及由此引至在收费标准,录取分数线和录取批次上形成的差异合二而一。换言之,招生并轨即是实行一种计划形式、按同一条分数线、同一批次录取新生,不再区分统招、委培和自费。实质上,这是以改革现行招生制度和运行机制为切入点,逐步实现大学收费上学、自谋职业的深刻改革,它不仅从横向上牵动着整个高等教育体制和劳动人事体制的改革。而且从纵向上带动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等方面改革的深化,其影响既广且深。因此,依据“并轨”试点的经验,揭示“并轨”的客观必然性,阐明“并轨”的意义,研讨“并轨”的现存问题及其解决办法,无疑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高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机遇。深化改革,双轨并拢已成必然趋势。建国以来,我国的招生制度几经变更,建国初期至1965年,招生制度实行全国统考并实行单一的招生计划和录取分数线。1970至1976年“文革”期间,免试招收工农兵学员,1977年至1983年恢复了统考,仍然实行单一的招生计划和录取分数线,几个时期的招生制度虽然差异较大,但都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其共同特点都是强调高度统一,高度集中并且对大学生实行“三包”(国家包培养经费,包就业,包当干部)。1984年至今,随着我国的开放改革和经济发展,社会对人才需求急剧增长,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我国的招生制度实行了重大改革,由原来单一的招生形式变成多种招生形式,实行国家任务和调节性计划并存的计划形式,并且在录取中执行不同的收费标准,不同的录取分数和不同的录取批次。这种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双轨制曾经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起到过积极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发展,现行的招生制度已日益适应不了形势发展的需要,其弊端的显露已越来越明显,一是一方面国家财经负担越来越重而另一方面教育的投入又严重不足。二是国家投入的不足以及物价上涨,导致大学财政预算内公用事业经费的下降,迫使高校把调节性计划作为创收的渠道和手段,极大地影响了教育质量。三是越来越多的低分考生可以成为自费大学生,而一些分数较高的考生却又上不了大学,影响了教育公平性原则的贯彻。四是国家任务学生和调节性计划学生(委培生和自费生)的录取分数线的差距越拉越大,以广东1993年,1994年的录取分数线为列(见下表): 广东省1993、1994年高等学校招生最低录取分数线比较表(本科)
从表中可以看到,第一批录取院校两种分数线1993年最高相差达95分(理工类),最低也相差60分,1994年最高相差达95分(外语类),最低也相差28分。这样不同计划类型和考分参差不齐的学生给学校组织教学和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严重影响了人才的选拔、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从我国建国以来招生制度变更的历史回顾中,我们看到了“并轨”的历史必然性,实践也呼唤着“并轨”的实施,“并轨”实际上是对以往招生制度否定之否定,是更高层次上的变革,是我国招生制度螺旋式发展的过程。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迅速发展,尤其是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为实行“并轨”创设了难得的机遇。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人民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为实施以收费为标志的“并轨”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关键时期,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结构性改革以及财政、税收、金融体制的改革,有力地推动着包括“并轨”在内的整个教育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早在80年代中已冲击了上大学免费的思维定势。如今,上大学交费的观念已逐步为社会所接受,随着高中生的分流和近年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升学矛盾相对缓解,在这一条件下实行“并轨”,其所带来的社会震动可能减弱。率先实行“并轨”试点院校的成功和经验,极大地鼓舞了其他许多大学,“并轨”成了这些大学的自觉要求。以上诸方面的情况表明,抓住机遇,实行“并轨”和扩大“并轨”院校的范围,并由此推动整个高校改革,恰逢其时,现实条件已初步具备。 二 高等学校是为社会选拔、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的场所。招生、培养分配构成高校工作的三个基本环节,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概括地说,“并轨”的意义在于以收费制度改革为标志来深化高校招生和毕业就业制度的改革,改变以往学生上大学和毕业分配由国家包下来的做法,逐步实行上大学自己缴费和毕业时少数学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学生自主择业的收费和就业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改革,以收费为杠杆,使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同未来的就业联系起来,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主动关心和积极推动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激励学生在充满竞争的氛围中勤奋好学,从而有利于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具体地说,“并轨”的意义表现在如下若干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