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调查研究充分证明,当代大学生存在种种困惑的根本原因,在于一些人迷失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当代大学生人生理想的重建,必须从正确认识个人主义和认真批判个人主义倾向开始;应当按照真、善、美相统一的价值原则,建构大学生的人生理想范式;高校政治理论课应对大学生人生理想的建构倾注最大的理论热忱,通过“化理论为德性”、“化理论为方法”等途径,来帮助实现大学生人生理想的重塑。 如何加强大学生人生理想的教育,在当前不仅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它同样也是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为此,本文拟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探讨大学生人生理想的几个基本问题,从而试图为当代大学生人生理想的重建提供一个具有较高价值意义的预设目标和实现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理想的困惑 如果说有一个词最能概括当代大学生心态的话,那么这个词或许就是“困惑”。这种困惑表现为一种迷惘和不知所措的心态:对改革形势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困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困惑,对道德价值取向的困惑,对人生道路和生活信念的困惑。这些困惑交织缠绕在诸如高校教学管理落后的现状、青春期的心理躁动、毕业后求职的惶恐不安之中,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困惑显得格外复杂和迷乱。 已有充分的调查研究材料证明,当代大学生迷惑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当中的很多人迷失了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受国家社科青年基金的资助,我们在上海、广州、哈尔滨、杭州等高校曾进行了一系列关于人生理想观的调查,下面是我们对总计2600名在校大学生所作的一系列调查后回收的有效问卷中所显示的两组数字: 调查之一:你认为人生需要一个理想吗?(在“需要”、“无所谓”和“不需要”中选择一个答案。)76%的人回答是“需要”;15%的人回答是“无所谓”;9%的人回答是“不需要”。 调查之二:你认为你的人生理想:(在“已确定”、“不知道”、“无法确定”中选择一个答案。)14%的人回答“已确定”;66%的人回答“不知道”;20%的人回答“无法确定”。 从上述调查材料的分析和研究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其一,当代大学生承认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认为人生需要一个理想目标;其二,当代大学生对如何建构这一理想目标表示了极度的惘然,他们无法确定自己的理想目标,而更多的人则干脆声称不知道自己是否确定了理想。 理想的困惑是人生困惑的一个极致表现。因为理想构成人的生命的最本质的内涵之一。从人类和动物相揖别的那天起,理想便构成人安身立命之本。人类在创造社会和自身历史的活动中,无论从事任何一项事业,对自己活动对象的未来状态都在观念中有一个自觉的意识,也正是这构成了人的活动区别于动物本能活动的一个根本点。这种对未来状态的自觉意识,我们可以笼统地称之为理想。可见正是理想构成了每一个自我的本质规定之一,丧失了理想的人生必定是荒诞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理解大文豪雨果的一句名言:“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能生活”。 为什么在现时代许多大学生行为方式中滋长了愈来愈多的荒谬感、失落感、局外人感、无意义感和冷漠感,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就是在他们的人生中丧失了最重要的内涵——理想。人生因此丧失了一种确定性目标的追求,于是只能飘忽不定地充满迷惘。甚至大学校园里那些此起彼伏的诸如舞会热、经商热、出国热、恋爱热、麻将热等等,也无一不表明着这种因理想失落后的困惑和迷惘。“热”虽然是一种确定性的选择和追求,但这种选择和追求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在不知所措或万般无奈时的一种短暂选择,是困惑中的一种冲动。由于这只是为弥补或逃避空虚寂寞而进行的一种暂时选择和追求,必然缺乏理想所能激发的那种执著的进取心和持久的专注力。这也就必然使当代大学校园里的“热”带有乍起骤落的短命特性。而且,大学生行为取向中的这种“热”的追求,往往导致进一步的困惑。因为在这乍起乍落、时冷时热的过程中,他们的热情不断被激发,又不断地衰退,最后终至疲惫不堪。这必将导致一部分人麻木困倦、无所事事,对什么都没有兴趣:读书没有兴趣,从事社会实践没兴趣,甚至连谈恋爱、玩也没有兴趣。这是一种极度的困惑,因为这里连短暂的选择和追求都丧失了。 二、理想的重建与个人主义人生理想的批判 困惑因理想的丧失而来,也必然会随着理想的重新确立而消除。我们认为,当代大学生人生理想的建构,必须从对个人主义倾向的批判开始。显然,置身于当代历史的急剧变革中,旧有的价值观念愈来愈遭到了摈弃和否定。当代大学生们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群体最早最敏感地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在他们那里产生了强烈的怀疑和否定精神,其批判矛头最先指向社会原有的一般伦理道德规范,而这个批判集中表现在对集体主义的怀疑和否定。“人都是自私的”,这句话已成为一些人轻松甚至微笑说出来的一句口头禅。 对集体主义价值规范批判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导致了强烈个人主义追求的出现。在许多青年大学生那里,他们对个人之外的事情毫无兴趣,或只注重自己的物质享受,或只追求自己的精神愉悦。在这个个人主义的价值追求中,许多青年学生身上便表现出诸如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实用主义、意志主义的人生态度。他们当中一些人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追求称之为一种个人主义的人生理想。 这样,我们要探讨的问题便是,个人主义的人生理想能否成立?或者进一步说,个人主义的人生理想能否有效地改变当代大学生困惑、迷惘的心境? 毋庸置疑,关于个人主义的评价问题,当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现实生活中,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是因为个人主义这一概念本身还必须被进一步界定。个人主义产生于反对中世纪神权统治的文艺复兴时代,在尔后的思想启蒙运动中形成了自己完备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反对专制,弘扬个体,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这个合理性随着反封建反神权任务的完成已逐渐消失。作为一种人生理想,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声称的那样,个人主义即使在西方也受到愈来愈多的怀疑和否定。与此相反,公益主义、利他主义的价值取向则正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作为一种人生理想的建构,无论是在马斯洛、弗洛伊德,还是在弗洛姆、马尔库塞那里,我们都找不到极端个人主义的追求。他们的人格理论往往是基于对个人主义的现实人格的分析,通过扬弃个人主义而达到他们所界定的理想人格(或称健康人格)的。这无疑是有启迪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