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变化的调查分析,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总体上促进着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进步,而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迷误与困惑,也同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有着直接间接的联系,从而说明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应当成为我们长时期的战略基点。 关键词 市场经济 道德观念 思想教育 一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不仅影响和改变着社会的经济生活,也必然会引发人们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深刻变化。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一方面,人们追求效益,竞争进取,推动着社会道德的进步;另一方面,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有所抬头。从而,道德建设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和忧虑。处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时期,我们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分析评价,不能脱离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我们观察大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的视角和标准,也要有一个相应的转变。 唯物史观认为,归根结底,人们总是从自己的生产和交换关系中吸取道德观念的。市场经济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以往的道德观念和行为选择,并从总体上带动着道德的进步。 近两年多来,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变化,也从不同侧面直接、间接地反映出这种道德进步的趋向。总的来看,当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及道德观念,在多元趋向中呈现明显的二重性,其中进步趋向居于主导方面。这种二重性的表现,一是既重视理想与信念的追求,又注重实际、实惠、务实,淡化空头政治,厌恶形式主义;二是既注重精神生活的高雅充实,又注重尽可能舒适丰厚的物质生活,崇尚知识而苦恼于知识界低收入的窘境;三是既注重对金钱的追求,又信守“取之有道”,对暴发户不服气,痛恨腐败现象。总之,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道德观念更多地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受利益调整的支配,受市场经济原则的导向,在矛盾冲突中发展前进。 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牵动着大学生的思想情绪、理想追求、价值取向和道德选择。从而,辩证地具体地分析大学生价值取向及思想道德的变化,准确地把握哪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社会进步的变化趋势,哪些是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悖于我们培养目标的变化,清醒地认识这些变化同市场经济的双面效应有什么本质联系,就成为当前思想教育中迫切需要搞清楚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我们正处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必须科学地分析在市场经济的特征和效应中,哪些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长期起作用的影响,哪些是不属于市场经济的影响或不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关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目标和内容,而且直接关系着我们培养的人才能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正在成为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进步的主导因素和驱动力。 首先,市场经济强化着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的发展,经济活动,使国家、集体的利益同个人利益明显地联系在一起;企业、经济人主体地位的确立,成为市场交换的基础。这就把人们从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大锅饭、铁饭碗等社会依附中解放出来。主体意识,独立人格,具有了空前的价值。关心经济的发展,关心国家的兴衰,真正开始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这种变化趋向,在大学生身上有着明显的反映。表现在当前大学生观察形势的视角,以经济建设为轴心,围绕经济变革而展开。他们观察政治局势的稳定,更多地着眼于经济生活的变化;分析影响政局稳定的因素,更多地从经济发展方面考虑。从而,对邓小平南巡谈话和党的14大以来我国出现改革和经济发展的热潮,普遍感到振奋和欣喜;对中央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举措,普遍表示信赖和肯定;而当前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矛盾,如社会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悬殊,物价上涨幅度过大,一切向钱看及腐败现象蔓延等,也成为大学生的困惑所在。据1994年上半年对大学生进行滚动调查的答卷,对关于影响政局稳定的主要因素所作的三项选择中,比例最高的是“党风不正,腐败现象蔓延”,占84.3%;其次是“经济失控”,占45.7%;第三是“农业问题未解决好”,占34.7%。他们普遍担心大中型企业步履艰难,经济过热引起通货膨胀;担心分配差距拉大“富了东南,亏了西北”等。而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改革和现代化的建设前景,大学生还是更多地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生产力发展的视角考虑,对建立市场经济的前景有68.7%的人回答“一定会顺利成功”或“最终会成功”。 这都表明,经济的发展状况,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在青年学生心目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种对经济发展的热切关注,表面看似乎大学生的政治热情不如过去浓烈,好像轻淡了政治,实际上是大学生的政治思考力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真正转移,政治热情向支持改革、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国家富强的转移。表明他们在道德行为选择上,已从过去高谈阔论、感情冲动式的忧国忧民,转向更多的冷静思考与实践,实事求是地思考中国的事情,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这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真正强化。 其次,市场经济激励着大学生竞争进取、完善自己的紧迫感。竞争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杠杆。效率优先,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市场通行的原则,它促使人们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渴望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人们从竞争的成败中体验到全面提高素质的重要性。经济活动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信息交流节奏的加快,人际交往的频繁,拓宽着人们的视野与活动空间,增强着人们的参与意识、整体观念和决策选择能力。市场机制的这种驱动力,激励着青年大学生。他们适应社会需求的选择,从德、识、才、学各方面充实自己、完善自己的愿望越来越强烈。面对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步伐对人才的需求,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与开拓,大学生一方面对自己的现状和学校教育的现状感到不满意,对教改抱有很高的期望;另一方面,激发出更大的学习动力,对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紧迫感更强了。从问卷调查统计看,回答“对大学生的状况进行心态描述”这一选择题,比例最高的是“想学一些实用知识的心情更迫切了”,占72.3%;选择“还没有毕业,就跃跃欲试,想大干一场”,占37.6%;“担心自己将来竞争不过别人”,占35.4%。许多大学生从接触社会中感到“自己的能力远远不能适应,有明显的落伍感”。有的说,“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了,有能力则上,无能力则退。必须锻炼我们的生存能力,否则,大学生的称号只是一个耀眼的肥皂泡。”前几年那种“时代精英”的自眩不见了,“天之骄子”的灵光也消失了。不少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外,选学经济类、人文类课程,参加计算机、强化英语、文秘、法律、摄影、公关等培训班,以多学几套适应社会的本领。参与社会实践,进行勤工俭学,蔚然成风。不少学生干起家教、促销、礼仪等业余活动,也不乏试探商海的弄潮儿。调查表明,在校内外经商、充当生意中介人或参与其它经济活动的,占43%;从事家教的,占34%;打工的,占14.7%;未参加的占32.3%。这些趋向,同大学生对市场经济的认同和理解紧密联系着。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具体理解,认同比例最高的观点是:“竞争是无情的,适者生存”,占88%;“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占69%;“应破除‘不患贫而患不均’的传统观念”,占64.4%。多数学生愿意积极地适应市场经济,从而增强了正确评价自己、加紧充实自己的意识和动力,期望毕业后能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发挥所学的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