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各国间经济的竞争即是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这一切最终又归结为教育的竞争,这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高等教育在这一竞争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高校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专业课程的设置,对人才培养的方向、规格及类型等方面,则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至目前各国高教改革的总趋势看,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与结合已成为不容忽视的教改潮流之一,而且这潮流正在并将进一步扩大和加强。 (一)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更、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乃至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的呼唤,都要求高等学校的教学向着文、理结合与渗透的方向发展: (1)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六、七十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瞬息万变,以微电子技术为中心,以知识、信息为基础,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光导纤维、宇航技术、海洋开发、激光科学、机器人工业等多方面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特征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已席卷世界各国,不仅发达国家,即使是发展中国家也受到不容忽视的冲击和影响。据研究资料证明,全部科学知识中有四分之三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发现的。在当代科学技术如此高速度的发展中,呈现出一个明显特点: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整体化,而以综合及整体化为主导趋向。一方面,已有的、相对独立存在的一些基本学科正在形成包括许多分支学科在内的庞大纵深体系,每一门学科都分化出许多新的分支,知识愈来愈专、门类愈分愈细。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现代科学的高度分化,更促进了科学整体化趋势愈益明显。学科之间的界限在逐步消失,大量的边缘学科、横向学科等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日益加强。不仅理工科和人文、社会学科各自在自身的领域内出现了一些边缘、交叉学科,而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结合也日益紧密。首先,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如:电子计算机及现代化通讯手段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工作条件,大大提高了效率;其次,自然科学中的概念,如控制、反馈、信息、系统等日益渗透入社会科学中,与此同时社会科学日益向数学化、定量化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传统鸿沟正在逐步消除,出现了一批象科学学、经济数学、计量经济学、数理语言、技术美学、生命科学等新的交叉学科;再次,在研究和解决当前迫切的实际问题时,单一的学科已不能有效地担当起这一重任,它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协同作战,共同研究才能取得成效。如:能源的发展、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业的革新、企业经济的领导与管理、城市的规划与研究、人的智能的开发等。因为,这些问题既不单纯是技术问题,也不单纯是社会问题。因此,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专家应是一专多能,在某一领域获得坚实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应当有相当深刻的了解。 (2)我们培养的一代新人,不应当仅仅是接受前人知识的“储存器”和“仓库”,而应当善于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和生活之中,同时更应当能创造新的知识,发现新的领域,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况且,在科学知识的更新陈旧率如此之高的当代,让学生死板地去获取全部知识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成为高等学校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极其重要的方面之一。有人认为,未来的二十一世纪是创造的世纪,其重要特征就是探索、开拓、革新。如果忽视了对青年一代创造能力的培养,就可能会失去二十一世纪。对于创造型人才来说,除了其他因素之外,长于发散性思维(或扩散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发散性思维的基础就是广阔的知识面,因为知识经验丰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据对各类有成就的创造者的研究,他们中绝大多数都不是偏于一寓的、知识面狭窄的人,而是专、博结合,文、理兼具的典范,甚至把科学和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爱因斯坦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出色的小提琴手。他很强调科学家的艺术修养和想象力。他说,创造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的公式组成”。①他的广义相对论,曾被一些科学家誉为物理理论中最美的一个艺术品。 (3)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科技革命,对社会的生产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生产结构正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逐步向“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发展;企业由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日益趋向于集约化、网络化。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和管理就需要更高的知识与智能。我国目前经济的发展亦呈现出这种总态势。因此,我们不仅需要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和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更需要有一大批富有开拓精神、献身精神、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胸怀开阔、目光远大、接受信息快、掌握新知识及时、在专业上能纵向深入、同时具有高度的领导、组织和管理才能的企业家型的人才。这种人才必须具有文、理各方面广博的知识面,较强的社会交往和协调能力。我国的有识之士对企业家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 (4)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生产技术更新的周期迅速缩短,因此促使人们的职业结构和技能结构处于经常的变化之中,每个人终生只固定在某一领域或某一专业的局面已逐渐被打破。这就必须提高未来专家的职业机动性和适应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多种职业能力的新型人才,以便能在纷繁复杂和瞬息万变的工作条件下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近年来第三产业(商业、服务业、通讯、交通等)的迅猛增长,要求每个人——不仅对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如此,对广大的一般职工亦如此——知识和技能必须不断更新。除了对在职人员实施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之外,高等学校对学生授以文、理多种学科的广博知识,使他们具有坚实的基础和宽厚的功力,已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