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九十年代,高等教育要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积极探索发展的新路子,使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辽宁省为贯彻落实《纲要》的精神,提出辽宁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遵循“规模扩大,稳步发展,结构合理,条件改善,质量与效益提高相统一”的原则。为使《纲要》中制定的目标顺利实现,普通高校的现行规模适不适应社会需要?规模发展会遇到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又要遵循什么原则、采取什么对策?这些都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本文仅从分析辽宁省的情况入手,对上述问题做一初步探讨。 一、规模逐渐扩大是必然趋势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十几年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进一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例如,直到现在,我国工业发展基本还是投资牵动为主的发展模式,放开可能导致超速过热、收缩又容易引起停滞滑坡;农业主要沿用传统模式和常规技术,突破不了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的制约;对外贸易大多依赖资源和低附加值产品出口;高科技及其产业还没有在国际社会中争得一席之地,因此不能打破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限制和排斥的强权政策。改革与发展中这些深层次问题的存在,不能不使我们深深感到,在今天世界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年代里,如何认识今后社会赖以发展的最重要资源到底是物质资本还是人力资本,领导者究竟是就经济抓经济还是同时也抓好传统经济因素以外的劳动者素质因素,都是一些急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表明,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与该国国民的文盲率成反比,而与科学家、工程师的人数成正比。研究结果还指出,二次大战以后,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采取不同的发展战略,所取得的发展结果也有所不同。巴西、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等国家采取了注重物质资本积累战略,对物质资本投资高出对人力资本投资20倍,适龄青少年中只有30%接受中等教育,普通高等学校的在校学生人数每十万人口中约有1000人;而韩国、菲律宾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则采取了注重人力资本积累战略,人力资本投资与物质资本投资比率是巴西等国家的三倍,适龄青少年可进入中等学校人数达60%,每十万人口中有普通高校在校学生约3000人。采取不同战略,经济增长的速度也有明显差别,在1960年至1978年的近20年中,注重物质资本积累的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3.8%,而注重人力资本积累的国家和地区平均增长率达到了4.7%。 1992年辽宁省共有普通高等院校61所,本、专科在校学生13.46万人①,在全省4061万人口中,平均每十万人中有336名。这个数字略高于全国的平均值,但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不但远远低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1990年约5000名),也不及总体发展水平还不如我国的印度(1990年为520人)和孟加拉国(1990年为382人),而只与亚洲的巴基斯坦(1990年为266人)、非洲的尼日利亚(1990年为320人)等国基本相当②。 面对辽宁省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加快发展的形势,目前全省普通高等学校的规模显然不相适应。因此,在提高效益、优化结构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克服困难、创造条件,适当扩大规模将是必然的。 二、扩大规模的主要矛盾是投资短缺 按照教育发展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经济发展加快,对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大。80年代以前,美国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平均每年增长6.2%,原苏联平均每年增长9.6%,而日本更快,在1955年至1975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科技人员增长了七倍,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应该说,目前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水平与五六十年代的日本相接近。如果辽宁省的经济要在今后实现年递增10%的速度,全省专门人才拥有量也应该达到日本60年代前后的水平——年递增10%③。 1990年辽宁省普通高校在校学生人数为12.3万人。如按年递增10%计划,2000年时将要达到31万人,纯增约19万人。即使年递增率放慢到6%,2000年时也将达到22万人,纯增约10万人。满足这样大数量新增在校学生规模所需的办学条件,假如完全依靠新建学校,就必须新征土地约600万平方米(每生按60平方米计),新建校舍约400万平方米(每生按40平方米计)。仅此二项,就将需要投资四十余亿元人民币。再考虑征地时的动迁、配套及建校后的装备等因素,没有六七十亿的资金是难以保证规模增加10万人的建校任务的。然而,据近几年的统计,辽宁省所有普通高校平均每年得到的国家财政预算内基建投资的总和不足2亿元。而且预计今后若干年内,国家财力对学校基本建设的投资也难以大幅度增长。显然,扩大规模与国家财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矛盾。 三、扩大规模应遵循的原则 扩大普通高校的规模虽然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但具体操作时却不能不考虑一些其它因素。例如,需要和可能如何统一、投资效益如何尽可能提高等等。因此,普通高校总体规模的发展应该注意如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