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管理科学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文科教育,曾经为我国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理论家、社会科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和经济、政治、文化各部门实际工作者,在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世界上的所有重大问题和复杂问题,必将愈来愈多地与哲学社会科学发生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进一步加强高等文科教育,深化文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就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紧迫问题。 一、21世纪对高等文科人才培养的要求 21世纪,社会对文科人才的需求以及对非文科人才的人文科学素质方面的要求,都将更加突出。因此,有识之士认为,面向21世纪的世界高等文科教育,应通过学科建设和调整,加强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1983年召开的世界大学校长讨论会一致认为,理想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三条标准:有专业知识,更有本学科的方法论;有将本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能力;有良好的人格品质,从而强调了对学生道德素质、通识素质、应用技能素质的培养。 在西方国家青少年中,吸毒、暴力、道德沦落已成为司空见惯的现象。面对道德沦落与经济增长的二律背反,这些国家重视道德教育的呼声愈来愈高。美国总统克林顿1994年3月31日签署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把促进学生个人良好品德的教育规定为美国2000年国家八大教育目标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日本提出德育是关系日本21世纪命运的关键,要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目前,西方许多发达国家的文科教育,从四个方面调整并加强了德育课程内容:注重对共同核心价值观的讲授;注重对社会规范和民族精神内容的选取;注重有关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技能训练;注重选择培养学生道德认知力的内容。 本世纪后半期以来,西方国家高等文科教育在面向经济和社会办学的过程中,深感大学文科课程的设置与实际的需要差距很大,突出的问题是文科学生知识单一,缺乏广泛适应社会的能力,因而普遍提出要加强通才培养。日本提出高等教育包括文科教育要培养面向国际、面向21世纪的“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国提出文科也要象其他学科一样,从重视培养经院型百科全书式的人,转变为注重培养富于应变、善于学习和应用的人。法国还提出把人文素质与各种学科专业结合起来,培养“不受任何学科界线限制的人”。与过去单纯以学科为本位或以经验为本位的课程模式相比,他们现在强调知识体系的简约化和结构化,加强课程内容暷综合性、整体性和探究性,使学生的知识结构由“深井型”改变为厚基础、宽口径的“金字塔型”。 到本世纪末,我国将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将大大向前推进。虽然我国高等文科的教育方针和育人目的与西方国家根本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经济越是增长,社会越是发展,就越是要求文科教育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人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多样性的高级文科人才。如需要培养能够进行宏观调控研究和决策咨询的经济学家以及进行微观管理的经理、企业家,需要培养善于管理国家和从事国际事务的政治家和外交人才,需要培养大量的法官、律师、审计师和各种司法、执法人才,需要培养在推动社会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各种社会科学工作者。 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求我们培养的高级文科人才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他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方法论,具有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高尚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知法守法,并且具有对错误思潮和现象进行辨别和抵制的能力。 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繁荣,需要培养知识复合型的文科人才。未来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要求高等文科培养的人才,不论学什么专业,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既有广博的知识面,又有具体的职业特点;既掌握理论,又联系实际;既懂得政治,又懂得经济;既熟悉科技,又熟悉社会;既了解世界,又了解国情;既知道历史,又知道现实;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文化修养,又有相当的文学艺术修养。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还需要培养能力复合型的高级文科人才。经济越是发达,对各种管理人才的效能素质的要求就越高。文科人才要适应未来的需要,就要具备动脑、动口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较强的综合能力,都应该具有相应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研究思考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的能力,决策能力、行为组织能力和处理复杂关系的能力,以及运用外语和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过去,我国高等文科教育侧重于培养科研和教学人才。由此,形成了以理论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较多注重理论型专家的塑造,相对忽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较多注重知识的传授,相对忽视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文科人才对社会的适用面和适应能力受到限制。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则存在着对一些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答不够的问题。这些,显然与未来对文科教育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应该指出,文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材料说,文科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比重,1949年时为33.1%,1952年院系调整后降为20.5%,1962年仅为6.8%,1980年上升为8.9%。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7年的统计:全世界1000万以上人口的国家中,文科学生占在校生比重大于50%的有13个国家,占30-50%的有26个国家,占20- 30%的有6个国家,占18-20%的有4个国家。与这个数字对比,我们不难看到,对于有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和12亿人口的中国来说,高等文科教育是多么不相称。在文科中,特别是基础文科,目前遇到了特殊的巨大困难。近年来,每年大学招生,报考文、史、哲各系的考生锐减,常常难以完成招生计划,录取分数线也远较热门专业为低,尤其以第一志愿录取的考生,更是稀少。这些学科教师的科研条件十分困难,生活待遇较其他专业更加清苦,学术队伍出现动荡萎缩、后继乏人的现象。这些情况的存在,一方面要求国家和社会在认识和政策上应对文科教育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倾斜,另一方面表明文科自身也有一个迫切进行改革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