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中国高校行政机构设置中,研究生管理部门和科学研究的管理部门是两条线:研究生管理部门为研究生院(部、处),抓学校科研的是科研处。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是:研究生教育和科研的关系,在科研管理上是两条线好还是一条线好?研究生的管理部门、尤其是研究生院能否对高校的科研工作实行有效的管理? 一、研究生院应该而且可以抓好学校的科研工作 高等学校是我国科技事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具有学科综合、高水平专家集中、信息交流方便等优势和特点。这些优势对于高校来讲,又相对集中在研究生的管理部门,即研究生院。 全国数千所大专院校中,目前设有研究生院的仅33所。每个研究生院都拥有众多的专业(研究方向就更多了),拥有数千名研究生和数百名高级专家学者--研究生导师。以同济大学为例,其研究生院就有20个博士点,63个硕士点,1500余名博士生、硕士生,600余名研究生导师。这些导师的人数占全部在岗高级职称数的90%以上,他们是60多个专业的中坚和骨干,更为重要的是,这90%的教学、科研人员承担着学校95%甚至更高比例的科研项目、基础研究,有的导师掌握着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科研经费。而研究生有别于大学生者,正是“研究”二字,他们是科学研究的生力军,他们和导师之间是一种师承关系,是导师科研的有力助手。1994年5月,我校曾举行一次大学生科研活动展,其中绝大部分是研究生的成果;在评审“宝钢”、“倪天增”、“李国豪”等奖学金过程中,二年级以上研究生均有好几篇论文发表或有科研项目获奖。 说研究生院应该管理好科研工作,是因为我们的责任是把硕士生、博士生培养成具有独立进行科研能力的高层次的人才,将来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而这一切离不开具有丰富科研经验的导师,离不开科研项目,离不开科研经费,也离不开科研设备和科研手段,否则,培养研究生的工作将是一句空话。如果学校的科研和研究生分离,势必给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带来困难,而科研离开研究生这支生力军的全力以赴,科研工作也不能卓有成效地进行。 说研究生院能够管理好科研工作,是因为它具备管理好科研组织机构、科研工作者和科研对象的能力。研究生院院长往往是由兼管科研的副校长担任(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也大抵如此),而院长、副院长、处长本身也大多是教授、副教授。他们既有培养研究生的教学经验,也有从事科研工作的经验。 发达国家大学的研究生院,也往往要对学校的科研负责。美国肯塔基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鲁斯特认为:研究生院院长要做到能协调科研活动;推动跨学科的科研活动;管理科研设备和服务设施;提出学校的科研预算;经管科研费用,从校内外争取财政支持……。而这一切告诉我们,管理好科研是研究生院的责任,而研究生院是能够管理好科研的。虽然,目前由研究生院管理科研的问题尚未在校内外教育部门达成共识,但设有研究生院的高校都在这方面跨出了步子。我校研究生院为促进科研,筹集了经费,支持重点学科的建设和重点的科研项目,为研究生搞科研提供微机室和科研设备,而且“科研”渗透到研究生的招生、培养、管理、学位等每一环节之中。 二、研究生院如何抓好科研工作 1.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方可受聘为研究生导师。 获得高级职称,仅仅是受聘为研究生导师的必要条件,只有同时拥有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的高级职称者,才具备了作为研究生导师的充分必要条件。因为没有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带研究生只能是纸上谈兵,对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市场经济意识的培养都是做不好的。事实上,即使这些老师受聘了,也是缺少吸引力的。研究生更多地向往拥有高、精、尖科研项目的导师。从另一方面来讲,研究生的普通奖学金(助学金)较少,不少研究生还得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导师科研经费中的一小部分作为“助研”的报酬。在这方面,研究生之间既有横向比较,又有纵向信息交流。为此,我校每年在制定研究生招生简章和专业目录之前,都要对导师的任聘资格予以审查,其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据此来确定导师能否带研究生和带多少研究生。这样做的积极意义就是促使导师找米下锅,主动去寻找科研课题,从而促进我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对于尖端科学、有价值的科研项目,导师往往需要多一些助手,以形成一个课题组。为此,我们在下达研究生招生计划方面就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如我校承接国家教委的大口径玻璃钢管的重点科研项目,尽管报考我校该专业方向的考生不多,符合国家录取分数线的人更少,但我们从科研的需要出发,主动从兄弟院校调剂这方面合格的研究生,使这项科研得以顺利开展。 2.招收在职研究生是获得科研课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几年,各高校强调面向生产应用第一线,根据需要进行研究开发,大部分课题来源于产业部门、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委托任务,解决了一大批实际问题。而这些课题的进口渠道,不少是来自在职研究生。近年国家教委对招生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鼓励和支持在职人员报考研究生,对大学本科毕业满四年以上、又为原单位定向培养或委托培养的,实行由学校组织的“单独考试”。这样做的直接结果,使用人单位放心地选送优秀的在职人员报考,而这些人大都是科研和管理方面的骨干,有的已经是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他们满怀学习先进知识的热情,同时也带着本单位亟待解决的科研课题跨进了研究生院的大门。这些来自生产第一线的科研课题,往往有很大适用性、经济性,对我们的研究生教学、科研起着充实和提高的作用,而对于考生所在单位来讲,这些实际问题有时维系着许许多多人的工作、工资甚至是企业的命运。这部分在职研究生很受导师的欢迎。根据课题的大小,他们或是和该研究生一道,或是和其他专业的导师一起联合成立课题组,还有就是和该生所在单位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进行“联合培养”。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了解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过程;而科研项目的攻克,产生了直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进一步推动了研究生的教学、科研。正是这种经济、社会的需求是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的极大推动力。学校的科研只有在与经济的结合中才能充分显示其价值和作用,得到繁荣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