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宏观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人员流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人员流动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人才保证;人员流动打破了几十年形成的一次分配定“终身”的模式,促进了人才的成长。从微观来看,人员流动可以对一个单位人员结构起优化的作用,也可能对一个单位人员稳定产生离心的影响。本文以1993年中南工业大学人员流动的情况作一个简略的分析,并探讨人员流动对中南工业大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有利因素,避开其不利的影响。 1993年,中南工业大学人员流动的状态是:总进入人员186人,总退出人员200人。出大于进。退休125人,学生分配进校101人;流出75人,工作需要和照顾关系调进85人。这两部分的职称情况列于下表: 中南工业大学1993年人员流动情况统计表
一、人员流动对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正面效应 1.有利于学科建设。学校建设的标志是某个学科是否形成了宝塔式的学术梯队。一个学校的学科学术梯队的形成有它自身的规律。一般来说,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往往是十年左右涌现一批。我校是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建立的学校,成立时从各个学校调来一批知名度较高的教授、副教授,他们大多数是解放前夕从国外回国的,是我校的第一代学术带头人。第二代学术带头人是1960年前后毕业任教的,第三代学术带头人是1970年前后毕业任教的,第四代学术带头人是1981年前后毕业任教的,第五代学术带头人是1993年前后毕业任教的。1993年退休的47名教师,尽管有正副教授44人,但他们几乎是1956年前后毕业任教的,他们只能充当学科建设中学术梯队的“塔基”,很难成为学术梯队中的宝塔尖。而1993年毕业分配来校任教的101人中,高层次的不少,硕士以上人员达55人。显然,这批青年教师中,有一批一定能成为新的学术带头人。如果再考察一下调离学校的75人和调进学校的85人可以发现:调进来的人员中,教师12人,调离学校的人员中,教师41人。从表面上看是削弱了教师队伍的力量,但实际上是加强了。因为调进来的人员,大多数是现有骨干教师的配偶。因此,无论是从正常退休和正常进入这一个侧面来考察,还是从在职职工的调进调出的侧面来考察,都可以得出我校的人员流动有利于我校的学科建设的结论。 2.可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教师队伍的结构,一般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年龄,二是学历,三是学缘。从年龄来说,应该是老、中、青三结合;从学历来说,应该是高层次,博士和硕士;从学缘来说,最好是来自全国各名牌大学的学生。 1993年退休的教师47人,而毕业分来的101人中,几乎95%以上的人员是当教师,这对于教师队伍的年轻化是大有好处的。即使再考虑调出的41名教师,他们的年龄与毕业分配来校任教的人员相差无几,也不会对教师队伍的年轻化产生大的影响。如果只出不进,必将加剧教师队伍的老化,而现在进来了一大批刚毕业的学生,这就大大优化了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 1993年退休的、调出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是本科学历,研究生很少;而1993年毕业分配来校任教的101人中,硕士以上55人,其中博士13人。这样在学历上大大地优化了教师队伍。 近亲繁殖,在生物学上是一再证明了的物种退化的根本原因。杂交才是生物发展的内在动力。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接收了生物学上的这一观点,基本上不留未经到校外深造或实践中锻炼的本校毕业生任教。我国目前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而且已见诸于文件。我校1993年毕业分配来校的101人中,外校毕业的44人,占101人的43.6%。过去,我校教师,只有数理化和一些技术基础课的教师是外校分配来任教的,而现在一些专业也有从外校分来的学生,如材料学科。这就从学缘上大大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的优化。 3.有利于老(主体)专业的改造与重建。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我校的老(主体)专业需要改造与重建。这是形势所迫。从招生看,不少老(主体)专业第一志愿录取率不到10%;硕士研究生招生,有的老(主体)专业无人问津;从学生分配看,老(主体)专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老(主体)专业的改造与重建,首先要观念更新,其次是知识更新,第三要有闯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今天市场经济的需要,思想、观念很难改变;知识面窄,而且陈旧,缺乏闯劲。从这个角度看,老教师退休后可以使老(主体)专业的改造与重建减少一点阻力。换一句话说,老教师退休以后是有利于老(主体)专业的改造与重建的。1993年毕业分配来校任教的101人,层次高、知识面广、外语好,他们对于我校的老(主体)专业的改造与重建是非常有利的。这些青年人,市场经济的思想意识强,知识新,有闯劲,可塑性大,有利于老学科的改造与重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市经济的需要,年轻人更具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