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郭沫若为首任校长的中国科技大学,已走过了36年的历程。36年中,经过创办初建和迁址重建两次艰苦创业,她很快发展成为一所国内外知名的重点大学。 转瞬之间,将是21世纪。我们面临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社会变革和国际科技、经济发展的巨大挑战,为迎接这一挑战,学校提出进行第三次创业,向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迈进。为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目标,自然要作多方面的艰苦努力。其中一个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就是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使更多的学科领域跻身世界前沿。事实上,这正是科大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 基础研究历来是科学工作中的一个关键性层次。它以发现自然规律和发展科学理论为目标,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将不仅大大开拓人们的认识能力,还能从多方面而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对推进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因此,基础研究水平常常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科技实力的标志。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理工科结合的国家综合性大学,中国科大是科学院和国家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占领21世纪科技发展制高点的人才,包括一些高级管理人才,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能洞察科技发展趋势,有市场经济头脑和极强的发明、发现和创造能力。这些人才的培养都要靠高水平的基础研究来支撑。 高等学校的另一重要任务,是加速成果转化,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这同样需要基础研究的支撑。当代许多高新技术的发展,新技术产业的形成,都有赖于基础研究的突破。基础研究搞好了,科技开发就有了后劲,也就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更广阔的范围内为主战场服务。 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培养,也离不开基础研究。基础研究越深、新兴、交叉和边缘学科的发展就越迅速,教材更新越快,课堂上的内容也就越丰富,教师队伍也就更有竞争实力。 正是基于这些认识,科大这些年来不管社会上的风云变幻,始终坚持“继续重视基础学科,大力加强技术学科,积极扶持管理学科”的基本方针,抓住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不放,在稳定、强化、提高上下功夫,使基础研究工作一年一个台阶,在校内外、国内外产生了较好的影响。 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集中力量,重点支持一批有优势、有前景的学科发展,提高基础科学研究水平 中国科大是一所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大学,学科专业的设置符合当代科学发展的潮流,研究方向多数属国际前沿。目前已建成博士点24个,硕士点46个,本科专业及其方向51个,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和14个中科院重点学科,3个学科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学校紧跟国际研究前沿,集中力量,重点支持一批有优势、有前景的学科建设,带动了基础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如凝聚态物理,我校是国内参与国际高温超导研究竞争的少数攻关单位之一,其研究成果处于国际前沿领域。基础数学学科点在多复变分析、数论与代数几何、微分几何与微分方程等主要研究方向上均取得国际先进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获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固体力学、计算数学、物理化学、天体物理、地球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都处于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推动、优先支持非线性科学、生命科学等五大交叉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着重抓好13个重点博士点学科的建设,以此为龙头,带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科学研究向更高的水平迈进。 二、大力加强基地建设,为基础研究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 科大已有同步辐射、火灾科学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结构分析等3个中科院开放实验室,以及10多个校级的研究所、室(中心),有较好的设备条件,是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在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的同时,学校又选择了一批有优势的学科领域,成立了应用力学研究所、超导研究所、分子生物物理研究所、非线性科学中心、理论物理研究所、环境科学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有效地凝聚了一批骨干和学术带头人,与原有的研究基地一起,成为开展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依托。如非线性科学中心就承担了5项国家攀登计划课题及理论物理的专项基金项目,还有10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进一步加强基地建设,学校争取到院重大基础研究设备更新的专项经费支持,购置了500M核磁共振仪、固体质谱仪、高分辨电镜等设备,使结构分析开放实验室有了更好的研究手段。我们还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实施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二期工程建设计划,增建更多的光束线和实验站,同时改进加速器,提高光源性能。这样就可进一步扩大使用范围,接待更多的国内外用户。此外,我们又配套支持了中科院院士朱清时教授建设泛频光谱与选键化学实验室,为数学研究所建起了计算机工作站,为并行分布计算研究中心新添了曙光一号并行计算机。学校还建设了校园计算机网,配备了3000门程控电话。同时大力倡导自主研制开发、校内协调、设备共用,资源共享。这都为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条件。为保证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我们通过多种渠道争取科研经费。首先,抓住各种机会,组织申请各类基金。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就是国家为促进基础研究设立的专项经费,我们就把申请该项基金作为促进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平时要求大家深入了解国内外信息,选择课题,打好工作基础,申请时间一到,立即组织材料上报。由于抓得紧,仅1994年,我校就拿到面上基金项目61项,资助经费达434万元,排行高校前列。其它基金我们也同样积极争取。最近,我校就有两名青年科学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至于院长基金、出国留学人员基金就更多了。其次,积极组织参与国家的重点、重大项目、攀登计划项目及其子课题研究。第三是通过国际合作渠道去争取。如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就先后获得三项国家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并以此为突破口,开拓了更多的国际合作渠道,使事业得以发展壮大。 三、悉心培养跨世纪的人才,确保基础研究队伍后继有人 科大建校36年,许多老一辈科学家在这里辛勤耕耘。他们的研究成果、学术思想、治学作风、奉献精神一直是科大的宝贵财富,对中青年一代起着示范和鼓舞作用。如钱临照等老一辈科学家虽年事已高,仍在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事业后继有人,科大从80年代初就把新人的培养和学术梯队的建立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科大先后派出1500多名访问学者,到世界各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进修、工作,他们中多数已学成回国,成为学术带头人或校系领导。现在,在他们周围又团结和熏陶了一代新人,有研究生、本科生,也有留学回国人员。为加速新人的成长和梯队的建设,学校努力为年轻人创造崭露头角的环境:设立青年基金、留学回国人员基金和少数的特殊支持费,用以扶持年轻人和一些有苗头的项目;支持年轻人参加国内外学术活动,主持学术会议,担任国内外学术组织中的职务;请年轻人主持重大课题,导师辅佐;鼓励年轻人竞争难度较大的项目;支持青年群体拼搏创业、共同发展;采取种种政策措施,为年轻人解除后顾之忧。所有这些都取得很好的效果。如青年科学家李晓光、郑永飞在老一辈科学家的帮助下成长很快,获得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后者还被列入了科学院“百人计划”。青年科学家牛立文、郭其鹏领导的结构生物学和高分子青年开放实验室也发展很快,前者入选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