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和技术在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加之工程实践自身也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这一切都对工程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8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的大学、工业、工程界和政府深知这种挑战的紧迫性、严重性和复杂性,纷纷寻求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策。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区间、行业间发展很不平衡,产业与技术结构错综复杂,工程教育面临的要求和问题更纷繁、更复杂。此外,工程教育还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中提出的种种难题和挑战。能否抓住这些机遇和挑战,及时地深化工程教育改革,能否有效地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将会直接影响90年代乃至下个世纪初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工程教育面临的需求变化 当前中国工程教育面对的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急促而又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来自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经济体制的根本转换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这些变化对工程专门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务,将直接影响工程教育今后的改革方向、发展方向和进程。 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主要内核。从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来看,近40年来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巨大。其中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到60年代末超过第一产业而居第一位。但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GNP)中的比重变化甚微,始终在20%上下,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这表明中国现有产业结构是由于工业发展迅速,尤其是重工业优先畸形发展的结果,也预示着今后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将是着力发展第三产业。实际上大力发展商业、金融、旅游、信息、法律、会计等第三产业、不仅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需要。据中国国家信息中心预测,今后30年中国产业结构还将有重大变化。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继续递降,第二产业由升转降,第三产业迅速递增。很显然产业结构的转型和技术构成的提高,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兴起,对工程教育特别是工科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将会有不可低估的影响。 中国曾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以后,开始经济体制改革,至1992年,则进一步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经济体制的根本转换必然要求教育体制与之相适应。中国工科毕业生的最大用户--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对工程教育也将产生重大影响。随着改革的深化,企业将从政府的保护伞下解脱出来,一方面具有经营自主权,另方面也面临市场竞争带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市场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竞争、人才竞争。今后国有企业对工程专门人才势必有更大的需求、更高的要求,在专门人才聘用上也将与其他经济成分一样更注重效益。 现时代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突飞猛进,主要表现在:学科迅速分化,同时综合性的边缘、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不断涌现,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不断问世;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市场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反馈到实验室的速度也越来越快。相比之下目前后者对中国来说更具挑战性。全世界121个国家中,中国的科技水平至少在20位以前,而人均国民收入却排到100位,即倒数21位。这种反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科技成果的经济转化率比较低。据统计,中国大约有80%以上的科技成果没有在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得到应用的科技成果,其推广面占适用面的比例也显著偏小,工业一般低于20%,农业甚至低于10%。因此,加速知识“物化”和科技“转化”应是目前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目标。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一方面需要依靠科技知识的持有者自身的“活化”来实现,另方面要求工程教育注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人才,他们将不仅是工程专门人才,而且也要具有企业家的某些重要素质。 工程教育规模应有适度发展 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中国工程教育集中在工科院校。近十年来,虽然对学科专业结构作了较大的调整,这种格局已经有所变化,但工科院校仍然是中国工程教育的主力军。1991年全国工科院校286所,其中大学、专门学院213所,专科学校73所。大学、专门学院中,151所院校有硕士学位授予权、71所院校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无论从工科学生数还是占高校在校生数的比例来看,中国工程教育规模都是相当可观的。高校在校生中工科学生的比例,欧洲为1/10,日本为1/5,中国则为1/3。此外,中国还有近30万人在接受工科成人高等教育。 但是,中国是一个有12亿人口的大国。不论从每万人口拥有研究开发(R&D)科技人员数来看,还是从工程技术人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来看,现有工程教育规模不是大了,而是小了,远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目前中国每万人口拥有R&D科技人员数约为20人,不到日本的1/3。1991年全民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共有工程技术人员502.4万人,平均每万名职工有工程技术人员471.1人,专职比仅为4.71%。乡镇企业的专职比则更低。1991年全国乡、村两级企业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20多万,专业技术人员155万,分别占职工总数的0.42%和3.2%。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严重不足,专职比低,学历层次低,已成为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和乡镇企业再上台阶的主要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