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之间的国际交流日益加强和发展,交流项目多,范围广泛,形式多样。 国际交流推动人类共同进步 几千年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史表明:任何知识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任何伟大的发现和发明,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虽然可能暂时为一国所独有,但终究将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人类已经进入太空时代、电子时代和信息时代的今天,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人们更紧密合作,更广泛地交流。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事事独占鳌头。发达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都有不少值得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地方。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新科技研究和开发必须由几个国家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大胆学习世界各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践证明,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重复别人已经走过的路。向外国学习,学习他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是我们又快又好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捷径。 国与国之间的学习和借鉴从来都是双向的。我们向别国学习,别国也在向我们学习。当我国成千上万的人在啃“ABC”的时候,世界上许多国家也掀起了“中国热”和“汉语热”;中国人一批批远渡重洋去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西方人也蜂拥而至研究中国的东方传统文化。这就是国际交流。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种国与国的交流都不会停止,而且将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日益发展。 高等学校是现代科学技术集萃之地,也是传统文化的殿堂。高校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因此,国际交流大量地集中在高等学校之间的交流。因而,发展高校的国际交流,其意义十分深远。 我国高校国际交流的现状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高校国际交流的规模从小到大,形式由少到多,发展势头迅猛。高校国际交流的形式目前一般有以下四种: (一)图书和资料交流。包括学校的出版物交流,学者、教授的论文、专著交流以及图书馆图书交流等。高校的资料交流是一种比较容易操作的交流形式。这种形式的交流花钱少,信息量大,而且信息比较成熟可靠。但由于出版物都需要一定的出版周期,所以有的信息不太及时。 (二)学者交流。我国高校和国外相应高校之间互派访问学者与国外同行 合作研究,共同发表研究成果,或在客方学校短期任教。这种交流的特点是采用面对面的形式,因而交流信息量大,交流效果明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向国外派出了成千上万名访问学者。通过在国外访问、进修或任教,我国学者的学术水平大为提高。不少学子回国后成了学科带头人,为高校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与此同时,我国高校从1979年起大量引进国外专家、教师讲学或任教。他们有的帮助解决科研中的难题,有的帮助开设新专业、新课程,大量的语言教师则用他们的母语大大提高了我国学校师生的外语水平。人们把听外籍教师上课与国外学者合作科研称作“不出国的留学”。我国引进国外智力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比起图书资料交流来,学者交流的花费要大得多。但是十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学者之间的国际交流不但能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而且也会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三)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和接受国外留学生是学校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向世界各国派出了数十万留学生,仅派往美国就先后达十万人左右。据国家公布的数字,我国公派留学生中已有一半以上回国,并在各个岗位上担负重任。当然也有一部分留学生由于种种原因而滞留不归,但我们仍应相信他们是爱国的。现在我国的留学政策是: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欢迎留学生回国短期工作。这是一项非常得人心的政策,将会吸引越来越多的海外赤子为国效劳。 我国经济日益壮大,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来华学习,学习中国语言和中华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他们学习的科目涉及古往今来,他们有的研究成果甚至连中国人也自叹不如。 汉语是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必须通过的语言关。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在近十年中的发展异常迅速。约近半数的高校建立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专门机构。我国已经有了统一的测试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考试(HSK),还派遣了大批汉语教师出国任教。汉语正在走向世界。 (四)国际学术会议是面广量大的短期交流形式。各国学者聚集一起讨论同一课题,可以互相切磋集思广益。学术会议虽然时间不长,但信息量很大。学者们还可以通过会议结识同行,加深友谊,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学术交流。 以往,我国高校教师以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者为多。现在,各国学者到我国高校参加学术会议的越来越多。这表明,我国高校的学术水平已大大提高,因而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注目;同时也说明,我国许多高校已具备组织、接待国际学术会议的能力。 当前高校国际交流中的存在问题 我国高等学校国际交流工作的成绩是显著的,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语言障碍 我国高校师生的外语水平虽然较前已有很大提高,但总的说来还不能完全适应国际交流发展的需要。语言是交流中的一大障碍,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尤为突出。不少教师虽能比较顺利地阅读外文资料,但外语听说能力相当薄弱。有不少交流项目本来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却因为语言的障碍而大打折扣,有的项目甚至因此而不得不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