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最高层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传播科学技术文化及促进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在即将跨入21世纪时,高等教育向何处去将极大影响甚而可能决定中国现代化建设之进程、未来之兴盛。本文试图就如下几个方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前景作一总括性的展望。 一、发展: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 在1985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而中共中央特别强调:“今后事情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在于人才,而要解决人才问题,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正是重视了人才和教育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所具有的重大作用,我国的高等教育自1978年来一直呈发展趋势。从高教投资看,1978-1992年间国家财政增长2.7倍,而高教拨款则从最初的15亿元人民币增到90多亿,为原来的6.3倍;从学校及学生数看,1977年我国仅有404所普通高校,当年招生27.3万人,在校生数为62.52万(其中研究生仅200人),而到1993年普通高校已达1065所,当年招生96.61万人(其中研究生4.21万),在校生数为264.23万(其中硕士研究生8.88万,博士研究生1.76万);从输出的毕业生看,1979-1993年普通高校累计向社会输出本专科毕业生612万人,约为前30年的2倍。成人高等教育和高教自学考试也有很大发展。截止到1993年底止,全国有成人高校1183所,在校生186.29万人;高教自学考试制度自1981年建立以来,全国已开考大专以上专业142个,累计2000多万人参考,共为国家培养大专以上毕业生90万人。毫无疑问,高等教育的这样一种发展速度,使我国的人力素质结构得到较大改善,从而为近十几年的经济起飞奠定了人才基础。如到1990年我国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已达1600万,比建国初期增长了80倍,使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由1982年的每10万人口中的615人上升到1990年的1422人。 必须指出的是,从我国综合国力有限、教育负担很重的实际出发,高等教育选择“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着重提高、注重效益”的总体发展战略是正确的。但从本世纪基本实现小康和未来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出发,我国的高等教育又必须有一个较大的发展,否则我们就很难保证我国经济稳定持久的发展和强有力的后劲。众所周知,我国自1978年至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74倍,平均每年增8.9%。据国外经济学家预测,如果我国能维持1978年以来的改革动力,则只要再有20年时间,经济实力就将雄居世界首席,从而出现自工业革命以来世界最大规模的经济转型。这样一种经济发展的态势,既对高等教育的较大发展提出了强烈的要求,也为这一发展的可行性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如果中国真要像法国《费加罗报》所说的那样成为任何力量都不能够阻止并正在崛起的新兴工业强国,那么我们就必须继续发展高等教育,发展是高等教育永远的主题。 二、改革: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 “解决好中国的教育问题,根本出路在改革。”我国把“必须坚持教育的改革开放,努力改革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写进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事实上,倘若用实事求是的眼光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尤其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作一回顾,毫不夸张地说,高等教育的每一变化、每一进步都是改革的产物,改革带来了高等教育勃勃生机。高等教育的改革以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为契机,于1985年中共中央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做出教育体制改革决定揭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序幕,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公布则把高等教育的全方位改革推至一个高潮。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过:“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对高等教育来说,改革决不是一劳永逸的事。一方面我们要像李鹏同志所说的那样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教育改革还滞后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另方面社会不间断发展变化形成的新形势新条件也迫使高等教育即时做出与之呼应的反应。其三是随着文化时代知识社会的到来及高等教育超前经济社会进步性愈加明显,亦要求高等教育从过去被动适应的因变量角色向主动引导社会变革发展的自变量过渡。三者叠加则决定了高等教育的改革不能停滞。 三、质量: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所在 我国是在有限的国力基础上办很大的教育,即使这样还只有极少数的适龄青年才能进入大学深造。因此,如何提高高教的质量并产生最佳的高教投资效益一直是我国努力的目标和高教改革的方向。在九十年代初甚至提出要把提高高教质量放在突出地位并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重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并把提高高教质量确定为我国今后一段时期高教改革和发展追求的四大目标之一。 由于高等教育以培养人才为最主要职能,故提高高教质量首先指向培养的人才质量,而针对人才质量的提高,这些年来我国做出了种种的努力和改革。譬如,针对时代变迁快及市场经济的要求,我们把培养目标重新定位在敢于迎接市场挑战、既有知识又有能力、既懂技术又通管理、既能学术又能创业、既会运用又能创造的复合型人才;针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弱的不足,高校走出校门开门办学,增加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重视培养学生的操作力、创造力和创业力;针对以往只重专业教育轻人文教育、重分数轻素质的倾向,高校增加了人文课程,用综合素评取代了分数论英雄,对考试作弊者惩处最严厉的上海各高校甚至处以开除学籍的“极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