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与企业集团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增强企业集团的科技实力;解决高校在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中试基地问题、资金问题,以及培养人才的基地问题。它们的合作方式有通过合同方式转让科技成果、企业集团向中心提供定向开发基金共同开发技术、股份制合作三种。 关键词:合作 重要性 合作方式 措施 1 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与企业集团合作的重要性 高校是我国科研开发的一股中坚力量,以高校为依托所建立的工程研究中心,已在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在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的发展中,还有许多非常难解决的问题需要得到企业的帮助解决。而这些问题是单个企业或几个企业解决不了的,因此必须组建企业集团。自1986年以来,我国的企业集团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逐步走向规范化。但由于我国的企业集团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不长,加上以前我国科研体制的局限性,很多企业本身还没有成为科技开发的主体,因此这就更需要加强科研单位的开发机构与企业的广泛合作。 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与企业集团进行联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能增强企业集团的科技实力。 对于企业集团来说,其技术的来源有两个途径:一是从外部获得,二是从内部获得。从内部来看,虽然我国企业集团都有自己的开发机构,但总的来说人数少、素质低、科研实验条件差,科研的集中度低,不能适应大型关键成套技术的开发,而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在这方面却有其优势。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与集团联合进行技术开发,以增强集团的活力和后劲。这股力量与企业的生产能力、金融能力组合在一起,就能形成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竞争能力的新的生产力,增强企业集团的综合实力。同时,工程研究中心加入企业集团,跟企业进行交流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企业内部建立起科研、生产、市场一体化的技术进步机制,还有助于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的主体。 1.2 能解决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在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许多问题。 1.2.1 易于解决中试基地问题。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在实现科技产业化、商品化的过程中所遇到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中试基地的建设。工程研究中心的依托单位——大学除有少量规模不大的校办工厂之外,极少具有中试能力;要以巨大的投资使中心自建中试基地也不可能。而若把中试放到企业中去,就会影响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况且一般单一的企业也不具备中试条件,所以一般企业即使能够看到技术的前景也不愿或无能力接受“中试”任务。中试过程带有很大的风险性。而这对于企业集团来说,它们可以从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出发,适当分散风险,并能够将承担中试任务成员企业的损失在集团内给予补偿,减少中试企业的重负。在中试中企业集团的另一个优势还在于能够统一协调参与中试的各企业的分工合作,以保障中试的顺利进行。 1.2.2 解决资金问题。无论是技术的研究开发、中试,还是进入工业生产,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国家虽然对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期有一定的投资,但强度远远不够,中心自筹也不现实。单个企业即使愿意投资,也多半“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企业集团却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可以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1.2.3 解决中心人才培养及实习基地问题。高校工程研究中心还肩负着“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但学生实习和工业生产在安排上有一定的矛盾。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习可通过管理部门的行政命令来实施;而在市场经济新体制下,则必须能够带给企业实际的物质利益,实习才能被接受。这就使学生深入生产实际的机会大大地减少了,从而影响到他们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高校工程研究中心与企业集团合作后,它们培养人才的课题可以来自于集团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学生利用集团下属企业的条件来研究集团委托的课题,推动企业技术进步,许多问题也能较好地解决。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既可以在中心工作,也可以直接“流向”企业,而且到企业后就能够马上从事实际工作。 1.2.4 有利于快速实现技术的社会化。企业集团是以骨干企业为核心,由有内在联系的若干个企业、科研单位组成的。有的是以一个行业为主,有的则是跨地区、跨行业的,它的影响远比单个企业大得多。集团在掌握了某一技术之后,不但会在其内部迅速扩散,而且还会迅速向外进行横向技术扩散。这对整个行业乃至全国企业的技术改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都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1.3 能促进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科技人员与企业集团科技人员的结合,不断提高他们的工程开发能力。 高校工程研究中心的科技开发人员大多来自高校或相关科研单位,接触工业实际少,市场意识、工程化意识、工程化能力总体相对较弱,但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能力则较强,而且知识更新快。企业集团技术开发部门不同于单个企业的技术开发部门,它不仅要考虑能够马上带来经济效益的“短线”技术的开发,而且还要从集团长远利益出发,进行“长线”技术开发。可是企业内的科技人员因忙于解决日常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很少能得到业务进修的机会,知识老化现象比较严重,这就大大限制了他们的眼界和能力。这样,一方面,企业不知本领域技术前沿的状况;另一方面,学校不知企业处在什么样的水平上和需要什么样的技术,这就必然造成学校科技成果向工业生产转移的“瓶劲”现象。而中心和集团的合作,就会使双方的科技人员互相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技术开发能力,使开发方和接产方的差距逐渐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