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组织开展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课题的研究以来,迄今已一年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围绕这个主题的各个方面的研究工作都比较深入地开展了起来,并且取得了一批成果,加深了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这项研究的目标之一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的基本框架,完成相应的理论要点的概述。笔者认为,就三年的研究计划而言,目前已经到了对理论框架问题开展进一步讨论,求得某些共识,并在此基础上着手阐述理论要点的时候。本文仅就个人的认识对理论框架问题谈几点意见,并提出一个框架的初步设想,以抛砖引玉。 一、关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框架的几点原则考虑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不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一般原理,它与以往我们所认识的高等教育学或高等教育原理既有理论基础的联系,又有着一定的区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应突出其现实性、针对性和指导意义。构建这个理论的目的在于从理论的高度回答中国高等教育在改革和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能指导改革和发展的实践。因此理论框架不应沿用以往高等教育学的框架。举例来说,像教育的本质和社会属性等问题,对其进行研究和讨论无疑是必要的和有重要意义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也曾就这些问题展开过多次争论,它对深化我们对一些基本范畴的认识和理解起了很好的作用。但这样一些基本理论范畴的问题不宜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论要点来加以概述。其理由有二:一是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层次,其基本范畴应该是一致的,也许存在表现形式上的区别,但很难概括出高等教育特有的本质和社会属性;二是对于这些基本范畴尚未达到完全的共识,还需要继续研究和加深认识。不过,已经取得的某些共识,如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社会属性,是可以也应该在要点中予以体现的。我们现在构建的理论要点应强调立足于高等教育的现实,指导高等教育的现实。 2.要以党的十四大论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密切联系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特别要在深入学习,认真领会,善于结合上下功夫。邓小平同志在新时期关于教育工作的一系列论述,为我们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在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和党的十四大总结的理论指导下研究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问题,概括出对中国高等教育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理论。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理论应突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当然有其一般的规律,国际上高等教育的成功经验也需要借鉴,但世界上没有统一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思想,我们更应该强调符合中国的实际,走自己的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创造和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应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结合当前的现实加以发展。 4.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的时候,既要大胆创新,表现出开拓理论境界的勇气,也要以我们的实践和认识为基础。我们的改革尚在进行,体制还不完善。有的问题认识得比较清楚了,有的有了一定的认识,有的则尚未被认识,因此不能希望一次就提出一个完整的理论。我们的理论建设不能脱离这个现实的基础,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还要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二、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框架的初步设想。 (一)高等教育的任务 在高等教育的任务问题上,应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是最根本的任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等教育对促进科技发展,培养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负有特别重大的使命。 1.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专门人才; 2.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 3.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二)高等教育的办学方向 在办学方向的问题上,应体现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 1.要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 1.在发展模式的问题上,应指出由于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导致人才需求的多样化,教育对象的多样化则要求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由此决定高等教育应具有多样化的结构模式,即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业性教育与学术性教育并举,全日制教育与部分时间制、业余教育并举。 2.在发展道路的问题上,应指出我国存在人口多,教育需求大和经济力量弱的矛盾,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走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多元化的道路。即国家和民间并举,中央和地方并举。教育发展的水平要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要努力做到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在发展中要保证重点。 (四)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问题上,应指出教育要与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相适应,实行政府宏观管理,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体制。要兼用计划和市场调节两种手段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1.在宏观管理方面,政府应加强预测和规划,制订教育标准,运用立法、计划、拨款、评估等调控手段保证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均衡发展和提高。 2.在学校办学方面高等学校要在国家宏观规划指导下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应充分运用市场调节的手段,使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适应市场的需求。要注意不同性质的学校和学科,市场调节的程度应有区别,不能全面推向市场。国家和学校都必须保护对国家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