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已开始向信息化时代迈进,为适应这个变化,不少国家正逐步改变着传统的高校培育人才的模式。 教学内容重务实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材料,1993年有98个国家的高校在政府的授意下进行了或正进行着改革,尤其是增设了社会急需的课程。1994年,美、日、欧许多国家的文科大学和部分理工科大学都普遍增设了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人际关系课程。日本几所知名度很高的大学提出,要培养能与社会有机结合的“现代市民”,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把对社会的关心和投入意识同其学业密切相联。总的来说,98个国家的教改,都大大地提高了学生走向社会所应有的交际能力、外语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本领。 智能教育成重点 美国国际咨询公司对40个国家的统计表明,由于高校加强智能教育,新添置的计算机自1993年6月至1994年6月已超过30万台,耗资占全部科研经费的1/8。日本大阪大学继东京大学之后,于1993年建成智能教学楼,装备有全球智能、信息教育最先进的设施,如语言练习系统、多功能电化教育系统及智能教育辅助教学系统,国际会议室内还装有十几种语言的同声传译系统。楼内设有多个计算机教室,上课时每人一台,自习室则按学生人数的1/3配置。的确,性能先进、数量充足、使用方便的设备本身就能提高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学方式重开拓 当今世界高校的教改,普遍废除了上大课的方式而趋向专而小,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新建的专用教学楼最为典型。它的特点是:①分小班上课,一班10-15人,学生、教师可自由而亲切地直接交流;教师能进行多种多样的启发式授课;②靠近实验室,授课与实验最大限度地融合;教师选定适宜的课题,让学生充分参与研究,从实际入手培养年轻人的开拓能力;③设多个讨论室,学生可自由结合充分讨论,亦可“海阔天空”地谈天说地,从中启发思路,开拓视野。总之,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学生也能在不同的方式上培养“自我”。 返校求学给方便 信息化社会进步的速度是加速性的,人们知识的老化和不足已不足为奇。对于刚毕业就想继续学习或已工作而想被补充某些技术知识的人,学校都给予大力支持。哥伦比亚麦德林大学校长吉·马·穆尼奥斯说,学校的任务不仅是为社会培育有用之才,还应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日本早稻田大学曾先后接受了三批已工作2~3年的毕业生来学校补学新的技术课程;美国加州的几个大学对返校再学某些课程的人不但一视同仁,还在课余辅导和生活上给予优待。 境外育人抢市场 近来,各国政府逐步认识到发展经济必先育人。发达国家藉此占领国际人才市场,在国外大办分校。目前在域外设分校的大学美国为7所、澳1所、英20所。英国考文垂大学在西班牙、希腊、墨西哥、保加利亚等国都设有分校,在教学大纲、课本、考卷、习题、实验科目、奖学金制度等方面都等同于本校。所不同的是在校读书时间长、计算机和其他教学设备就地购置、部分教师来自所在国。为保证质量,考文垂大学和普利茅斯两大学已联合制定了教师考核制度和毕业答辩监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