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英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直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没有进入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更没有成为一个工业化国家。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确实存在着一个以学习和仿效西方为手段,以富国强兵为主要目标的现代化过程。为了与新中国建立后所进行的现代化加以区别和比较,学术界将之称为早期现代化。早期现代化屡遭挫折,最终并未达到理想境界,但它毕竟以自觉或不自觉的方式,对传统社会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影响及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在近现代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早期现代化的一项突出的内容是高等教育的早期现代化。教会大学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它的创办有着明显的殖民主义色彩,但教会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却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早期现代化的发展。本文试图探讨教会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为当前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教会大学以西方大学为榜样,建立了高效率的学校管理体制,设置了综合性的院系机构,同时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系科,从而促进了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早期现代化。 教会大学从设立之初即注意借鉴和移植西方大学中先进的管理模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独特的管理体制,其特点是简洁、精干、高效、有序。燕京大学的管理体制由美国托事部、学校董事会和校务机构组成,实行校长负责制。齐鲁大学由参与办学的圣公会、浸礼会等14个外国差会联合组成理事部,总部设在加拿大的多伦多,并在纽约和伦敦设立分部。理事部主要负责对齐鲁大学进行宏观管理,并提供一定的办学经费。在中国国内则设立董事会。董事会任命的校长,负责主持学校的日常事务。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的管理体制也十分严密,除设在国外的管理机构外,该校的决策机构是董事会,其成员大部分是美以美会福建分会的成员。董事会负责学校经费的筹划、管理、使用;校产的保管;经费的预决算及其审核;选定校长(院长),在董事会之下形成校务会议、教务会议和系务会议以实施专门管理。沪江大学的最高机构是美国浸礼会的“创办人会”,下设校董事会。校董事会有权任免校长、会计和其它行政人员,校长为当然董事,但无表决权。 以往一些学者从隶属关系方面来看待教会大学的管理体制,因而认为这种体制盘根错节,较为复杂。事实并非如此,以圣约翰大学为例,其对美国圣公会的隶属关系可以这样来表述:美国圣公会主教院─—差会部─—创办人会─—上海教区─—校董事会─—校务委员会─—校长。隶属层次虽然很多,但仔细分析,便可发现实际发挥作用的仅是创办人会、校董会和校长。由此可以推断,一般教会大学从表面上看,管理层次较多,但实际发挥作用的只有几个层面,而且分工比较明确,各司其责。各机构人员不多,比较精干,有的一人兼任几项工作,避免了互相推诿和扯皮现象的发生,这些都是教会大学在管理方面的共同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教会大学还继承了近代欧洲大学的自治传统,鼓励师生参与学校管理。圣约翰大学、之江大学等设立了教授会,经选举进入教授会的成员均有同等发言权、表决权。教授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对学校的重大事务提出处理意见。一些教学大学还有意识地吸收学生代表担任学校专门机构或社团的负责人。师生的参与有助于大学自治原则的顺利实行,从而使这种管理模式相对于旧式管理模式而言,具有先进性、开放性和系统性。 教会大学一般由若干学院组成,学院下面又设有一批系科,这种设置既具有独立性,又具有整体性,而且专业性较为突出,便于管理和人才的培养。这种体制的形成经历了由初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这样的一个过程。初期,多数教会大学的规模不大,基本按科类划分教学单位。此后,随着教会大学的世俗化、专业化、正规化程序的加强,系科机构得到升格,演变为院系机构。圣约翰大学原先只是一所教会办的书院,设有国文部、神学部、医学部、英文部等,规模较小,仅有预科和正科两个教育层次。从1905年起,该校按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条例组成完全大学,设置文、理、医、神四个学院,次年在华盛顿注册,遂成四年制大学,毕业生均授予学位,可直接升入美国大学的研究院。 多数教会大学到本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才逐渐由系科设置向院系设置转化,这既与教会大学本身发展的要求和阶段性有关,也与当时国民政府加强对教会大学的管理有密切关系。1927年春,东吴大学对本校体制进行了较大的变动,将原有的文科、理科和法科升格为文学院、理学院和法学院。文学院设英文、中文、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系,理学院设生物、化学、物理等系,学制均为四年。法学院设法律系,分日校和夜校授课,日校学制四年,夜校学制五年。沪江大学于1929年向国民政府正式立案后,在原先理科、文科、国文专修科的基础上相继成立了文学院、理学院、商学院和教育学院。30年代初,华西协合大学在文科、教育科的基础上建立了文学院,在理科的基础上建立了理学院,在医科和牙科的基础上建立了医学院,师生人数逐年增加。 院系机构的设置和完善,使教会大学形成了层次分明,专业分工明确,管理体制严密,教学组织相对合理这样一些特点。值得一提的是,教会大学能够从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点出发,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集中优势力量,办好一些富有特色的院系及专业。教会大学从20年代中期以后,普遍审时度势,从传统的重视人文科学向重视理工和职业技术性学科转变,形成了许多富有特色的院系和专业。圣约翰医学院、东吴法学院、沪江商学院因办学质量高,适用性强,在社会上具有广泛影响。设在上海的东吴法学院因声誉日隆,规模一再扩充,竟至超过苏州东吴大学本部(1930─1931年度,东吴法学院共有学生594人,同期的东吴大学本部仅有450人)。金陵大学重视农科建设,从1930年起将农科改为农学院,设有农艺学系、森林系、农业经济系、园艺系、植物病虫害系、农业教育系、农业专修科以及农艺研究所、园艺研究所、农业经济研究所等,这些机构在农业科学的教学和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培养了许多农业人才。燕京大学新闻系和社会学系也是在旧中国高教界享有声誉的系科,新闻系以实践性著称,社会系则以理论性见长。上述表明,教会大学十分注意在融汇中西高等教育之优长的同时,引进和建设新学科。